元帝登基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
晉朝自成立之初便多災多難,先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西晉年間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混戰,前後歷時十六年。其最終結局是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八王之亂對西晉統治造成了嚴重破壞,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起內訌,接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起兵,自稱漢王。晉懷帝司馬熾即位後改元永嘉,運氣卻更差。劉淵遣石勒等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兩年後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永嘉五年,劉聰遣石勒、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河南省鹿邑縣西南)殲滅十萬晉軍。接著,劉聰軍又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余人。
永嘉之亂後,西晉王室便有部分人東渡,也有人推舉晉愍(音m走n)帝司馬鄴繼位,與匈奴死磕。不過,朝廷已對北方失控,最後連晉愍帝司馬鄴也被匈奴人活捉,北方便成了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了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
東晉孫盛的《晉陽秋》記載:“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大亂,王室淪覆,唯瑯邪、西陽、南頓、汝南、彭城五王獲濟,至是中宗登祚。”《晉書元帝紀》也有類似的記載。童謠中並沒有指出這五個王分別是哪五位。但是,《晉陽秋》和《晉書》都明確說,這五人分別為瑯邪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音y岬ng)、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祐和彭城王(人名未知)。上述五人之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
瑯邪王司馬睿的爺爺司馬(音zh帙u)是司馬懿的第五子。司馬う漲P胞哥哥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有幾個兒子,其中就有西陽王司馬羕和南頓王司馬宗,因此司馬羕和司馬宗都是司馬睿的堂叔。汝南王司馬祐的父親司馬矩是司馬羕和司馬宗的大哥,因此司馬羕和司馬宗又是汝南王司馬祐的親叔叔。這“五馬”中的司馬睿、司馬羕、司馬宗、司馬祐應該都屬于司馬懿一支。
史料中記載的這個彭城王究竟是誰呢?
有資料說這個彭城王是司馬(音h帙ng),也有說是司馬的哥哥司馬雄。唯一肯定的是,這哥倆都出自司馬懿的四弟司馬馗(音ku岥)一支,二人比司馬羕、司馬宗低兩輩。史書沒有對哥倆有任何特別的記載,故而“五馬”中其實只有“四馬”具有問鼎的實力。
然而,這還沒有完。
仔細考察,在西晉末年至東晉初年,南渡的西晉宗室還遠遠不止“五馬”,而是“十二馬”!除了剛才已經說過的司馬兄弟以外,還有六人。他們分別是河間王司馬欽、梁王司馬翹、譙王司馬承、章武王司馬滔、通吉侯司馬勳、司馬流(爵位未知)。
在南渡諸王中,最具影響的主要出自四係,前二者是司馬懿嫡傳:一是司馬ぇY——瑯邪王司馬睿、梁王司馬翹;二是司馬亮係——汝南王司馬祐、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第三是彭城王司馬權係——彭城王司馬雄、彭城王司馬、河間王司馬欽。四是譙王司馬遜係,即譙王司馬承。另外還有出自河間王司馬望係的章武王司馬滔等。具體世係如下(黑體字表示過江諸王):老二司馬懿司馬亮司馬矩司馬祐司馬羕司馬宗司馬ぁq馬覲司馬睿司馬澹司馬禧司馬翹老三司馬孚司馬望司馬洪司馬混司馬滔老四司馬馗司馬權司馬植司馬釋司馬雄司馬司馬欽老六司馬進司馬遜司馬承在這些人當中,與西晉帝室血緣相對最近的只有五人:汝南王司馬祐、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瑯邪王司馬睿和梁王司馬翹。那麼,在這些人當中,誰將最有實力成為中興之主呢?
在外人看來,司馬睿繼承西晉的皇統,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司馬睿早年進位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自從鎮守建鄴(江蘇省南京市)以後,其官職也是節節攀升,很快就被加封為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到洛陽陷落、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司馬家族內便有人移檄天下,推司馬睿為盟主。晉愍帝司馬鄴即位以後,司馬睿又被加封為左丞相,過了一年多,正式進位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到建武元年二月,晉愍帝司馬鄴被俘後,更有人以死請求司馬睿當皇帝。
到了這年的六月,以司空、並州刺史、廣武侯劉琨為首的一百八十人又上書勸進。可以說,司馬睿登基做皇帝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那麼,以叔父之尊的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是否有覬覦王位之心呢?史料沒有記載,但顯然強龍不壓地頭蛇,畢竟司馬睿已經在江南經營了十年之久。
為了安撫西陽王司馬羕,司馬睿在前幾年就曾經“承制”,拜司馬羕為撫軍大將軍、開府,給千兵百騎,並命令他和弟弟南頓王司馬宗帶領南渡的北方難民去“江西”兩晉南北朝時,以南京西北,長江西岸為江西。地區墾田。只是由于“江西荒梗”,二人才無功而返。司馬睿將自己的兩位叔叔支出建鄴,可能出于三方面的考慮:一是江南土地有限,需要將大批南渡的僑民安置到長江以北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減輕僑民安置對江南地區的壓力;二是江南王氏家族勢力太大,必須借重宗室力量進行平衡;三是將兩位叔叔從建鄴支開,以便鞏固自己的權威。
此時,建鄴的政局顯得十分微妙。這一點還可以從《晉書王導傳》中得到印證。《王導傳》中明確記載:“初,西都覆沒,海內思主,群臣及四方並勸進于帝。時王氏強盛,有專天下之心,敦憚帝賢明,欲更議所立,導固爭乃止。”也就是說,長安淪陷以後,在以司馬羕為首的內臣和以劉琨為首的外臣紛紛勸進的時候,手握強兵的揚州刺史王敦態度並不積極,甚至私下與堂弟王導商議,要另立他人。王敦欲立何人,史料沒有記載,揣測起來不外就是司馬羕等好操控的人。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王敦與堂弟王導商量另立皇帝這件事,司馬睿不會沒有耳聞。因此,他並沒有匆匆登基即位,而是走了非常耐人尋味的一步棋:僅僅自稱為晉王,卻又奇怪地改元!晉王與皇帝僅一步之遙,但畢竟又不是皇帝,這是司馬睿在為自己留有余地;改元,這又是只有皇帝所能做的事,是在向所有人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
不過,司馬睿知道,其他人的勸進都沒有用,只有得到了王氏家族的認可,自己才能順利登基。建武二年(公元318年)三月,晉愍帝司馬鄴被劉聰殺害的確切消息傳到了建康。在王導說服了堂兄王敦以後,時年43歲的司馬睿這才在群臣的勸進下于同年三月十日,正式登基為帝。東晉歷史自此拉開了帷幕。
○晉元帝司馬睿像,其登基多虧江南王家支持司馬睿下令大赦,改年號為大興;文武官員一律升級二等;凡是上書“勸進”的官員,再升級一等;凡是簽名“勸進”的平民,都擢升他們到政府做“吏”,人數高達十二萬。
在這一片勸進聲中,卻還是有另類的聲音。周顗(音y走)晉安城人,渡江後任荊州刺史,官至尚書左仆射。的弟弟周嵩就上疏稱,現在為多事之秋,等打回中原、雪了社稷大恥以後,再登基稱帝不遲。這話說得義正詞嚴,但在司馬睿看來,卻是居心叵測,後來將其貶為新安太守。值得注意的是,周嵩是王敦侄兒王瑜的岳父,與王敦的哥哥王含是兒女親家。周嵩此舉是否得到了王敦的暗示,也未可知。
司馬睿登基後,于三月二十四日冊立司馬紹為皇太子。一切辦得還算順利。
但在登基儀式上,司馬睿卻做出了一件十分突兀的事情——請中書監王導也坐到禦座上來。當時,王導堅決不同意,而司馬睿這邊卻一直苦勸不已。兩個人拉拉扯扯,相持不下。王導說:“如果太陽跟地上的萬物一模一樣,人民還怎麼能仗仗日光普照呢?”在王導的堅決推辭之下,司馬睿才沒有再勉強。千百年來,人們對司馬睿這一驚世駭俗的舉動,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人說是司馬睿對王導表示親昵和尊崇;有人說是司馬睿的無奈之舉,為的是取悅王氏家族;有人說是司馬睿以這種形式對王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進行提醒,目的是讓王氏家族收斂一些。
不論如何,人們都不得不面對東晉初年那一獨特的政治格局——“王與馬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