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節

時間:2012-07-30 09:28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茶葉出口時稱重、品鑒,1790年,水墨

  死生命也,成敗天也,茍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為門牆辱?——林則徐

  將萎之華,慘于槁木。——龔自珍

  1839年1月8日(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小寒剛過去兩天,拂曉時分的北京街頭,寒風刺骨。晨霧遮擋了早起者的視野,更多的北京居民還躲在被窩里。這一天將要做什麼,許多人沒有打算。

  林則徐所住的行轅前,此時已是人喧馬嘶,打破了清晨的靜謐。華麗的轎子和馬車停在門前,即將要出行的人們分頭張羅著,只待林則徐一聲令下,大家就可以登車攬轡,浩浩蕩蕩南下奔廣州而去。

  前來送行的人,覺得欽差大人的排場似乎小了點。那麼大群人中,有12個是輪流抬轎的腳夫,9個是廚子,沒有官兵隨行,前面也沒有鳴鑼開道的人。這也是林則徐好友龔自珍擔心的,他建議林則徐不要孤身前往,應該帶軍南下,這樣才能起到震懾的效果,達到懲姦除惡的目的。

  天完全亮了後,陽光明媚,這是一個不錯的晴朗天,適合遠行。由于前來送行的人絡繹不絕,行程一再延誤,直到午飯後,林則徐一行人才焚香、發傳牌,開始南下之旅。

  這一年,林則徐55歲。道光皇帝一道聖旨,他成了欽差大臣。

  “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該省水師,兼歸節制。”

  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個平凡的年份很快就要過去了。再過些日子,春節就要到來,大部分百姓關心的是如何過上好年,年關總是會檢閱錢袋,在這之前更要奮力一搏。

  出京門時,林則徐拉著自己座師、侍郎沈鼎甫的手,兩人相視而泣。他對後者說,“死生命也,成敗天也,茍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為門牆辱?”來新夏.林則徐年譜新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286.林則徐知道此行危險重重,責任大,壓力亦大,而且,幾乎沒有退後的余地。

  受命于國家危難之際,方顯賢者之能。明知前面有萬丈深淵,也要有勇氣走過去,這就需要英雄氣概。

  林則徐的老友魏源認為,道光選擇林則徐去禁煙,是因為林則徐說了一些讓道光很動容的話:不禁煙,十余年後,將無可籌之餉,無可用之兵。

  在從湖廣總督任上被召喚進京前,林則徐也不知道進京的目的何在。自從道光登基以來,林則徐從浙江的鹽運使、按察使、布政使一路青雲直上,做到巡撫、總督,再到皇帝代言人。道光對他讚賞有加。在任命他為河東河道總督時,道光說:“朕因林則徐由翰林出身,曾任禦史,出應外任,已歷十年,品學俱優,辦事細心可靠,特畀以總河重任。”《清實錄 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00,道光十一年,癸醜條。大學士、兩江總督孫玉庭把林則徐推薦給道光的時候評價說:“惟江蘇臬司林則徐,器識遠大、處事精詳,任杭嘉湖道及淮海道。浙西地方,均為熟悉,水利亦夙所究心,實堪勝任。”《清實錄 宣宗成皇帝實錄》卷72,道光四年,壬戌條。即便是林則徐被革職後,為他申冤者不在少數。浙江巡撫劉韻珂說,林則徐之心思能力,他等自嘆弗如。

  在美國人張馨保眼中,林則徐是一位能幫天朝解決麻煩的人。“在整個道光年間,每當在治水、海運、鹽政、軍務等方面出現麻煩,需要派員前往處理時,考慮到的人選往往是林則徐。”張馨保.林欽差與鴉片戰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林則徐出京前,一個月內被道光八次召見,令軍機大臣穆彰阿眼紅,也被許多史家濃烈渲染。可以在紫禁城騎馬,可以坐著轎子覲見,可以跪在毛毯上,還能坐在椅子上與皇帝說話,所受恩寵可謂“國初以來未有之曠典”。

  但這位55歲的老練政治家與那位生性多疑的愛新覺羅?旻寧的八次會面,到底談了什麼?沒有人知道,如今空蕩蕩的乾清宮,再現不了那些對話。但這一年皇帝關心的話題,似乎只有銀子、鴉片。

  晚清時的北京城,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衰敗道光出生的時候,做皇帝的人還是他爺爺乾隆,他也不過是個二皇孫,怎麼看未來大清的國運,都不會由他來主導。他做了皇帝,到底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只是,大清“康乾盛世”自他開始不可扭轉地走向衰敗。中央集權最為可怕的地方就在這里,一個人就可以主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命運。

  一個會穿補丁褲的皇帝,一群吸食鴉片的國民,一個器識遠大的大臣,構成了1839年所有故事的核心。

  龔自珍在這年完成的《己亥雜詩》里大聲疾呼:“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希望借助天公的雷霆之氣,衝破這層籠罩著中國的鴉片煙霧,讓人存有些許安慰和希望。近代中國的序幕,從林則徐這個福建教師的兒子走出京城後,就正式拉開了。

  是的,這是個只屬于他們的年份。

  這一年,曾國藩剛中進士一年,前途渺茫,只能在等待中空度時日;與曾國藩一樣中了進士的人當中,有一個叫李文安,他是李鴻章的父親,而李鴻章暫時還沒有故事,他這年的年譜上,寫滿了林則徐的事跡;張之洞還在襁褓中等著喂奶;林則徐的師友、兩江總督陶澍死了,飽讀詩書的師爺左宗棠承擔了教育其子的任務,陶澍曾想把女兒嫁給這位優秀的年輕人,只是他太不爭氣了,考了三次都沒有進士及第;比左宗棠更失意的還有洪秀全,他考了三次,連鄉試都過不了,這一年,他還深陷在絕望中,沉默寡言,舉止異常,也有人說,他曾經的怪病,是吸食鴉片導致的,但宗教讓他獲得新生卻是千真萬確的事。

  離京後,林則徐途經山東、安徽、江西等地,耗時約60天,于3月9日抵達廣州,正式就任欽差大臣。美商威廉?亨德在珠江帆船上看到了林則徐的到來,他描述說:“他具有莊嚴的風度,表情略為嚴肅而堅決,身材肥大,須黑而濃,並有長髯,年齡約六十歲。”

  在來廣州的路上,林則徐就已經下令緝拿了不少鴉片走私者,讓在鴉片問題上騎牆的官員、民眾和鴉片商人都開始擔心。許多禁煙措施在來時的路上已經思慮成熟,故林則徐到任第二天就開始了行動:發關防通告,拿包庇走私的都標副將,下速戒通示……同時下令組織編譯《澳門新聞紙》,了解當今世界形勢。

  內事之後,便是外事。

  3月18日,林則徐傳訊十三洋行商人,要他們給洋人傳話。《諭洋商責令夷人呈繳煙土稿》和《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的主要內容,一是要求洋商造冊收繳鴉片;二是要求夷商寫保證書,不再夾帶鴉片來華,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三是勸告英國與中國進行合法貿易;四是表達自己禁煙決心,鴉片一日不絕,林則徐一日不回。同時林則徐利用民情公憤警告英國,為禁鴉片,不惜武力。

  在林則徐的重壓下,3月18日,外商與十三洋行商議後,上繳了1 037箱鴉片。這顯然不能令林則徐滿意。他決定拿下被禁煙派視為眼中釘的鴉片商人顛地來殺雞儆猴,但未能遂願。顛地後來上繳了1 700箱鴉片,而在另一個大鴉片商查頓處,繳獲高達7 000箱鴉片,查頓在林則徐到達廣州前便逃遁了。

  浩浩蕩蕩的英國鴉片船3月24日,為了緝拿顛地及表達禁煙決心,林則徐下令武力封關封艙、停止貿易,撤回華工。這樣致使商館里的外國人完全與世隔絕,國際輿論嘩然。這也是林則徐頗引人爭議的地方,對“好商人”與“壞商人”一視同仁。

  其後的效果也很顯著,美國人率先投誠。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依舊不肯就范,並指責林則徐此舉有點燃中英戰爭的危險。

  其後,林則徐頒布《示諭外商速交鴉片煙土四條稿》,作為對義律的最後通牒。3月28日,義律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諭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稟》,著令英商交出所有鴉片共20 283箱。但義律仍然拒絕簽署保證書,並向英商保證他們的損失一概由女皇負責。

  英國人的抵抗讓林則徐收繳鴉片的工作並不順利。4月1日,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等人到虎門布置收煙工作,帶了許多標兵去壯聲勢,但效果不佳,僅僅收到了5箱鴉片。

  4月2日,林則徐向朝廷建議以茶換鴉片,就是每收1箱鴉片,給予茶葉5斤。這個消息傳出後,在第二天就收到了奇效,收到煙土1 150箱。截止到4月19日,禁煙工作成效尚佳,已經收繳到鴉片11 700箱。到5月2日,數目增加至20 283箱。清廷甚為高興,同意林則徐的賞茶方案。

  5月9日,清廷下令林則徐就地銷毀鴉片。截止到5月12日,抓獲人犯1 600名,收繳煙膏461 520多兩、煙槍42 741只、煙鍋212口。朝廷重賞了參與禁煙的官員。林則徐心情不錯,寫了一首詩:“蠻洋煙雨暗伶仃,忽捧雕盤顆顆星。十八娘來齊一笑,承恩真及荔枝情。”

  晚清時,中國人認為抽鴉片是一種高檔享受5月18日,收繳鴉片共21 306箱,比義律承諾的數目還多1 000多箱。禁煙階段性任務完成。5月24日,顛地和義律等人離開廣州,其後義律拒絕領取清廷賞給他的1 640箱補償茶葉,為1840年鴉片戰爭埋下伏筆。

  6月3日,虎門銷煙開始,歷時23天。

  林則徐勝利了,但道光和他的天朝卻失敗了。

  從林則徐邁出京城開始,剛好半年時間。虎門銷煙過後半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自此跌入了大半個世紀的衰退之中。一場拯救國民于水深火熱的運動,拉開了近代中國的序幕,那個一度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由此崩潰。

  龔自珍說:“將萎之華,慘于槁木。”

  無數的中國人,才剛剛覺醒,睜開眼睛茫然地打量著這個全新的世界。

  一、中英對抗

  1晚清“以茶制夷”的共識

  夷人賴以為命,不可一日欠缺之物,乃茶葉、大黃。而此二物,皆我中原特產。——曾望顏

  外夷土地堅剛,風日燥熱。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為口糧,不易消化,若無大黃,則大便不暢,夷人將活活憋死。故每餐飯後,需以大黃茶葉為通腸神藥。——琦善

  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林則徐

  茶葉大黃二種,尤為該國日用所必需,非此即必生病,一經斷絕,不但該國每年缺少余息,日漸窮乏,並可制其死命。——百齡

  西洋人民所必需者,內地之茶葉、大黃。——包世臣

  外夷于中國內地茶葉、大黃,數月不食,有瞽目塞腸之患,甚至不能聊生。——周頊

  19世紀30年代,面對鴉片入侵中國荼毒生靈,白銀大量流失的現實,中國的問題專家提出了一些解決之道。比如直隸總督琦善,就希望通過海禁來斬斷與西方的一切貿易往來,一來可以做到杜絕鴉片的進入,二來可以杜絕茶葉和大黃的輸出。這點,他說得非常明確:“外夷土地堅剛,風日燥熱。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為口糧,不易消化,若無大黃,則大便不暢,夷人將活活憋死。故每餐飯後,需以大黃茶葉為通腸神藥。”艾略特?賓漢.遠徵中國紀實〔M〕//周寧.鴉片帝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307.

  琦善還希望國人注意與西方夷人的交往,因為與他們做生意有巨大風險。夷人所帶的銀元,是水銀所制,倘若數年不用,就會變成飛蛾蛀蟲,他們的銀器也會長出翅膀飛走。

  斷絕鴉片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阻止白銀外流,其後才是讓國民免于身體與精神的毒害。而“以茶制夷”政策的背後,卻有著更為深遠的動因。

  鴉片、銀子與茶葉三者的關係,是晚清非常具有共性的話題之一。即魏源所謂:“中國以茶葉、湖絲馭外夷,而外夷以鴉片耗中國,此皆自古未有,而本朝獨有之。”魏源.海國圖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8:35.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