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 從氣候衝突到種族屠殺

時間:2013-01-22 08:49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一章  從氣候衝突到種族屠殺

  嚴防死守的歐洲

  2005年,歐盟外部邊境巡防協調管理局(Europaeische Agentur fuer die operative Zusammenarbeit an den Aussengrenzen der Mitgliedstaaten der Europaeischen Union)成立。隱藏在這個冗長刻板的名稱下面的,卻是一個極有活力的機構,它的任務是更加強有力地守衛歐盟的外部邊境。當時約有一百位工作人員參與進來,部署計劃,從歐盟成員國以及——這真是前所未有的事——非成員國中抽調五百至六百名警力待命,聯合承擔守衛邊界的任務。如今,歐盟外部邊境巡防協調管理局擁有二十架飛機、三十架直升機、一百多艘船只,以及完善的科技裝備。

  由于這個機構的官方名稱過于費解,人們便按照法語“frontiers exterieures(外部邊境)”的意思,約定俗成地簡稱它為“Frontex”。當然,這個簡稱亦隸屬計劃之中也不無可能。歐盟外部邊境巡防協調管理局與諸如歐洲警察總部(EUROPOL)這樣的機構密切合作,在非法移民的焦點問題上為地方邊境警察提供建議,並且為“歐盟成員國在遣返必須出境的第三國國民的聯合行動”方面提供幫助。“必須出境的第三國國民”指的是以任何某種方式抵達歐盟成員國或申根國 後未獲得避難許可、必須被送回——官方用語是“遣返”——母國的人。

  1995年 3月26日生效的申根協議將申根成員國的邊境安全問題置于歐洲的外部邊境上。一方面,在申根成員國內部,邊境取消,比如從德國到荷蘭或者奧地利,人們可以自由通行。另一方面,凡是來自被劃歸為“可靠”國家的避難申請者,協議的“來源國條款”就要求他們提供受到政治迫害的證據,而“第三國條款”則相反,比如有人想要從非洲的塞拉利昂到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避難,但途中需要穿過德國邊境的話,這項條款就規定這些人的目的地只能限定在西班牙,並且永遠不允許在德國申請避難。因此,這項條款大大增加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東歐國家的邊境壓力,而德國的避難申請數量則下降到1995年的四分之一。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從歐盟這個層面就會出現下述問題:面臨由氣候變化導致的目前急劇增長而今後更將猛增的難民潮,如何能比現在更加有效地保護好歐盟的外部邊境?

  因此,歐盟外部邊境巡防協調管理局受命成立,它通過一次規模巨大的遣返所有在加那利群島登陸的難民行動,初步確認了自己的工作方向。那些難民,大部分借助橡皮艇從西非出發,穿越1200公里的公海,前往大加那利島或者特內里費島。他們來自一些生存條件惡劣的國家,有些人因為水庫工程而被迫移民,有些人則是為了逃避內戰,他們被安排在難民營或者像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這樣的巨型城市,同300萬人一起生活在既沒有潔凈水也沒有排水設施的貧民窟。他們付出對于他們而言無疑是高額巨款的金錢,從蛇頭那里買到偷渡船的座位,而超載的船只往往根本不具備在海上航行的能力,不僅沒有回頭路,而且極有可能半路喪命。 盡管如此,在2006年,總計有三萬人抵達了加那利群島,這些難民的到來使當地的安全部門和旅遊業都大傷腦筋。

  另外一些逃難者雖然選擇橫穿只有13公里寬的直布羅陀海峽,但是由于那里復雜的洋流和繁忙的航運交通,風險一點也不比那三萬人低。估計有相當數量的難民沒有到達海峽對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岸,而即便到那里,他們也無一例外都要被遣返。2006年,大約有3000人在偷渡途中葬身大海——這個數字就連迫切避免“由惡劣的生存條件導致非法入境”的歐盟外部邊境巡防協調管理局也並沒有否認。

  人們無法阻止難民們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進入歐洲的心願,歐盟外部邊境巡防協調管理局的工作越有力度,難民們就會選擇越危險的路線迂回偷渡。因此,保衛邊境安全的理想形式自然是將歐盟的邊境推移至非洲,在前一站就阻止難民離開非洲大陸。早在2004年10月,當時的德國內政部長奧托?席利就提出建議,在非洲設立難民收容營,就地驗證政治避難申請的合理性。這個建議令歐盟成員國的大多數內政部長感到相當不安,隨即遭到人權組織的強烈抗議。但是其他解決辦法尚未找到,與非洲聯盟進行的協調磋商也進展得相當緩慢,如果決意不讓這些難民進入歐洲,那麼人們面對目前日益尖銳的邊境安全問題,就沒有任何選擇。西班牙的海外屬地休達和梅利利亞的情況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隨著邊境防禦設施的加強和加高,難民們想出了更加絕望的手段:攀越圍欄。2005年9月發生的群體衝擊邊境事件中,就有大約800人企圖同時強行穿越邊境線。

  目前能做的是為遭到難民衝擊的國家配備先進的科技設備,比如美國在和墨西哥的邊境線上部署了價值20億美元的障礙係統,通過衛星定位裝置可以查出遭到破壞的邊境防衛,而這一信息會通過網絡實時傳輸至最近的邊境巡邏警的手提電腦上。人們期望通過這些方法來大幅減少非法越境者的數量,2006年,這里有110萬名越境者被捕。2006年9月,美國政府發言人證實了一項計劃:將在美墨邊境建一道長達1125公里的高科技柵欄,以支持上述安全措施。雖然美墨邊境總長3360公里,但是此舉是想通過威懾越境者而讓他們主動放棄行動。畢竟,邊境線上未設高科技柵欄的地段,都是沙漠或是山地,難以通行,而且就算選擇從這條路走過的話,也需要步行至少80公里。從1998年到2004年,共有1954人在這條邊境喪生。

  面對氣候變化而產生的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潮,饑餓、水源問題、戰爭和生存環境的毀壞使得富裕的西歐和北美邊境承受巨大壓力,情況已不容輕視,而美國和歐洲必須更加強有力地聯手才能有效防禦。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變化顧問委員會(WBGU)指出,“目前,有11億人口無法擁有充足和安全的水源,在世界某些地區,這樣的情況可能還會加劇,因為氣候變化極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降水不均和水資源不均。” 

  此外,全世界有8.5億人口缺乏營養,根據全球變化顧問委員會專家的意見,這個數字將會由于環境變化而急劇增長,因為,可供耕作的土地越來越少了。由此產生的國內分配矛盾極可能導致暴力升級,而它的後果就是人口的非法流動和移民,這也是所謂的“移民焦點”數量增長的原因。全球變化顧問委員會建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展政策應該理解為“預防性的安全政策”。

  假如氣候變化引起的難民潮繼續增長的話,將會發生什麼?隨著地球變暖,今後幾十年當中,爭奪空間和水源的矛盾將對西方世界的社會形態產生深遠的影響——歐盟外部邊境巡防協調管理局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先鋒罷了。因此,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極端急迫的環境政治問題,它更將成為對于現代社會的最大挑戰,它危及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迫使他們集體移民。對于那些故土不復存在、希望在富裕國家討得一份生存機會的大批難民,我們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已經無法回避。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