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戰爭摧毀的國家
最近四十年來,北部蘇丹的沙漠向原先相對豐饒的南部擴張了約一百公里。這是因為降水量始終在下降,而且,過度的放牧和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也使得土地變得荒蕪。自從蘇丹獨立以來,40%的森林已經消失,現在,森林還在以每年1.3%的速度在繼續減少。據聯合國的環境小組預測,在未來十年之內,在蘇丹某些地區,森林將徹底消失。
環境模型預測出,到2030年,蘇丹的平均氣溫將升高0.5攝氏度,到2060年,將升高1.5攝氏度,同時,年均降雨量將遞減5%。對于糧食收成而言,這意味著大約70%的減產。在北部蘇丹大約有3千萬人口,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已經判定,這個國家目前已是世界最窮的地區之一,不僅如此,它的生態環境也遭到巨大的破壞。半個世紀以來,這里戰爭不斷。在蘇丹,有500萬名“境內難民”,他們受到軍隊的有計劃的驅趕,被迫離開自己的村莊。而軍隊不僅屠殺百姓,還燒毀村莊和森林,以阻止被驅趕的平民重返家園。
大部分“境內難民”生活在難民營里,這里實際上毫無生活設施,沒有水電,沒有排水設施,也沒有醫療保障,食品仍舊靠國際救援組織提供。人們將難民營方圓十公里的樹木全部砍伐一空,因為他們需要木柴取暖和做飯。這塊光禿禿的土地充滿危險,很多婦女為了尋求柴薪而遭到強姦殺害。這里沒有盜賊,因為這里的人們一無所有。
蘇丹西部的達爾富爾地區也是同樣的景象,自從軍事行動蔓延至鄰國乍得和中非共和國,這里的情況甚至變得更加糟糕。達爾富爾有200萬名“境內難民”,大多生活在較大村落或城市邊緣露天營地的帳篷里。目前,達爾富爾戰爭已使20至50萬人喪生。而自從達爾富爾開戰以來,某些地方的居住人口已經增加了兩倍。國際社會關于是否應該將達爾富爾戰爭稱作對百姓大屠殺的討論也還在繼續。
蘇丹是戰爭摧毀國家的第一樁案例,它也說明了,氣候變化是引發暴力和內戰的因素之一。人們本以為氣候變化只能產生間接的暴力後果,但是在那些人類生存已經受到威脅的地區,即使是輕微的人口遷移也能引起軒然大波。而在蘇丹,人口遷移的規模可不能說小。這根本就是生存的競爭,在一個有70%的人口依賴土地生活的國家,當牧場和可耕作土地消失,就出問題了。遊牧民需要能夠讓牲畜吃草的牧場,農民需要田地養家糊口。如果沙漠擴張,牧民就要佔農民的土地,或者農民要佔牧民的牧場。蘇丹已經觸到生存的底線,底線之下,只能依靠暴力解決生存問題。
1967年至1973年,1980年至2000年,蘇丹歷經數次旱災,其後果之一是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成千上萬的人被餓死。當然,除了自然災害,蘇丹的衝突還存在太多的原因,要想弄清這些繁復的歷史原因幾乎不可能。半個世紀以來,也就是1955年以來,蘇丹的不同地區和省份都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戰爭。僅僅在1972至1983年間存在一段脆弱的和平時期,隨著2005年和平協議的簽署,南部蘇丹確實也不再有戰爭。但是,2003年以來,蘇丹西部的達爾富爾又燃起戰火,即便一字不提飲用水匱乏、洪災、污水排放、巨量垃圾和擴張的採油業帶來的環境破壞等等這一切問題,這里的衝突矛盾也是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和戰爭之間是存在直接關聯的,看看蘇丹,就等于看到了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