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家族企業略顯“目光短淺”

2013-05-20 08: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普遍的民眾印象中,中國的民營企業缺少“慈善觀”,社會責任感缺失,對已收穫“第一桶金”的民營企業家來説,似乎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交通銀行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合作研究的中國中小微企業成長指數報告日前發佈,卻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缺乏社會責任感”是一種誤解。

  本次研究調研全國21個城市共705家企業,其中家族企業297個,非家族企業408個。報告顯示,中小微家族企業在社會責任支出上出現兩極化趨勢。中小微家族企業在環保投入與研發投入上略顯“吝嗇”,年均支出數額僅有非家族企業的一半左右。然而,中小微家族企業每年用於慈善捐贈的支出平均總額達14.77萬元,超出非家族企業相關支出1.4倍。

  中國文化浸潤下的財富觀中,回報社會、扶危救困、捐資辦學、蔭及鄉里,富豪家族的慈善傳統根深蒂固。明清時期的儒商在致富後大多把財富轉回故里,當前中國的家族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沿著個人——家庭——家族——社區——社會“水波式”向外擴展。

  2011年9月,瑞銀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佈的《亞洲家族慈善調研報告》顯示,4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做慈善的主要推動力,是想要確保家族觀的延續和家族的傳承;有39%的受訪者覺得教育並鼓勵下一代參與是很重要的;有34%的受訪者家族對某一個領域很感興趣;有26%是想傳承家族傳統;還有13%的受訪者是因為想強化家族的聯繫;最後只有5%的受訪者是與家族管理或稅收考慮有關。

  聯合國際集團執行董事謝劍汶表示,雖然目前自己的公司屬於中小企業,但是公司的經營理念當中明確提出“財富源自社會,回報社會是做企業應有的責任”。“少賺少捐,多賺多捐,我們做慈善不會盲目,要的是能更加持續地把慈善理念傳承給下一代”。

  國際家族企業協會亞太分會主席、新加坡萬邦集團主席曹慰德認為,真正的家族企業是希望世世代代延續下去的企業,他們所持的觀念必須是持續發展的,而持續發展就離不開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和家族價值觀會成為家族的核心精神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家族企業超越家族本身承擔社會的責任是家族企業延續發展的應盡之義。

  家族企業注重建立正面社會形象,非家族企業更注重戰略投資

  交銀-復旦中國中小微企業成長指數課題組負責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管係孫金雲博士指出,相對於有社會投資人參與的非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內部的忠誠信任和凝聚力,使得內部成員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及成員之間的協調成本大大降低,有利於其更加快速和明確地作出慈善決策。

  另一方面,中小微家族企業由於社會資本較少,社會關注度相對較低,參與慈善事業對於樹立企業正面社會形象和提高企業家的個人聲望,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辦法。非家族企業則因為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本和社會影響力,可以通過非慈善的方式更好地進行企業宣傳。

  但非家族企業由於決策體系更加複雜,從而使得其更注重長遠和戰略的投資,在研發、環保等方面會有更多的投入。在這個方面,家族企業略顯“目光短淺”。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