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移動互聯新貴 一路創新締造的傳奇

2015-10-08 15:52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9月23日,由商界傳媒主辦的“2015産品創新高峰論壇暨2015全球創客眾籌大會”在重慶拉開帷幕。作為一年一度的行業方法論盛會,唯一一個關注傳統製造的綜合性創新産品評選活動,此次高峰論壇無疑是一場匯聚國內頂級創新産品的饕餮盛宴。作為去年中國最佳商業模式高峰論壇獲獎得主,秒銀科技今年便以主人的姿態承辦了此次高峰論壇。作為移動互聯弄潮兒,秒銀科技高歌猛進,一路創新締造的傳奇。

  默默無聞出征

  最近這幾年成了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最具看點的幾年,移動網際網路領域裏已經出現了像微信、小米、滴滴等重量級的産品和企業,但是這股浪潮並沒有因為巨頭的崛起而停止,發展高峰期將持續,創業者將繼續在這個金礦掘金。如此形勢下,長城內外、神州大地,上至商業巨鱷,下至無名新兵,全體都陷入這場熱潮中。秒銀科技把握住天時地利人和,有幸成為風口上的豬。

  2014年5月,馬昭德成立秒銀科技(全稱重慶秒銀科技有限公司)。迄今一年多的時間,而其經營的秒賺APP在全國31個省市,擁有加盟商近1000家,用戶近2000萬,入駐商家30萬,廣告交易額超30億。儘管業界稱勢如破竹的秒賺為“黑馬”,但是在全國範圍內來看,目前國內移動APP數量已經達到將近150萬個,接近PC網站總數210萬個。APP數量多,更新快,秒賺湮沒其中,拼盡全力發揮優勢,漸漸從默默無聞到嶄露頭角。

  一鳴驚人歸來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用戶是一個個挑剔的個體,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秒賺APP為什麼短時內贏得用戶和商家的青睞,獲得巨大成功?

  秒賺改變了廣告邏輯,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讓破壞性創新和跨界性創新水乳交融。企業可以用商品在秒賺上投放廣告,用戶邊看廣告邊賺取“銀元”,最後用戶以“現金+銀元”的方式用超低價兌換商品,企業收回包括商品成本在內的所有廣告投入,實現免費品牌宣傳。秒賺把企業主廣告費的90%分給看廣告的用戶,企業主按用戶真實收看量付費,用商品衝抵廣告費。 “看廣告能掙錢”、“打廣告不花錢”, 秒賺依靠創新,徹底推翻了傳統廣告的遊戲規則。創新成了秒賺最萬能的鑰匙,最有力的翅膀。得力於創新,秒賺一舉摘得2014年最佳商業模式大獎。目前秒賺每天的兌換産品總額在60-70萬元之間,每位消費者每天的收入最高可達100萬銀元。2015年6月,秒賺為自己揚名,秒銀科技成為中國廣告協會理事單位。

  秒賺在出名的同時,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秒賺在2015上半年的品牌策略 =“自媒體”+“媒介整合”(秒賺運用廣告資源置換與全國各大媒介公司進行閒置媒介互換,為彼此節省了近十億宣傳費用)。秒賺的品牌建設不靠砸廣告,而是靠口碑相傳。傳遞有品位、有文化內涵、有責任的品牌形象。作為 移動網際網路弄潮兒,秒賺一直秉持“用良心做産品,用責任建品牌”的理念。正是因為這樣,2015年9月,在譽為亞洲品牌界的年度“奧斯卡”的亞洲品牌盛典上, “秒銀科技”榮膺“中國(行業)品牌十大創新企業”,創始人馬昭德先生榮獲“中國(行業)品牌十大創 新人物”。

  與時俱進前行

  當下,O2O模式來勢洶洶,所向披靡。它已毫不留情之勢應用到了各個行業。當O2O大戰打得如火如荼時,京東與永輝“聯姻”,阿裏和蘇寧“連理”,儘管是電商巨頭,也在尋求O2O模式的最好落腳點。而秒賺也緊跟潮流,闊步前行。9月15日,秒賺和中國最大的高校媒體運營商動力傳媒”聯姻”。雙方計劃每年互相投入價值2億的平臺廣告資源進行合作,總共10億為期5年。合作形式為:秒銀科技在旗下APP秒賺廣告平臺上開設“秒動校園”專區,引入動力傳媒目前的品牌廣告主(快消品領域如寶潔等),為這些品牌廣告者提供更多秒賺平臺特有的專屬服務,動力傳媒將在全國500所高校設立近500個“秒動校園”自提點(擬投資5000萬),為全國大學生提供線下體驗與兌換,推動品牌廣告主線上下的商品體驗。

  秒賺和動力傳媒的合作,對O2O模式又進行了全新的解構與補充,秒賺的“秒動校園”作為前端,能做到廣告精準傳播,提高轉化率的效果,而動力傳媒“秒動校園”自提點的建立,則能做到配送精準,提高用戶滿意度。兩者雙劍合璧,打通線上線下資源,搭上發展快車。

  從默默誕生,到載譽歸來,再到闊步前行,秒賺的羽翼更加豐滿,腳步更加堅定,經歷更加傳奇。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