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娛樂圈理財大揭底 看明星如何讓“錢生錢”

2014-05-14 10:05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 邢曉宇) 日前,“甄嬛小主”孫儷跨界金融界,用202萬價格獲得海潤影視2.6%的股份,或有望成為億萬富翁,惹來眾人關注。如今,在這個“全民投資理財”的時代,演藝圈的理財之風可謂濃烈。在娛樂圈裏摸爬滾打,雖然收入不菲,但是激烈的競爭也讓明星們如履薄冰,投資理財自然也就成為明星生活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

  明星炒股也“瘋狂”

  中國股市近來頻刮“娛樂風”,明星頻頻“登堂入室”,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並借助明星效應直接引發了相關公司股價的大幅上揚。

  華誼兄弟上市當年,讓旗下明星紛紛一夜暴富。余秋雨、張羽、郭冬臨、馮小剛、馬雲、李冰冰、鄧婕、姚明、黃聖依、徐帆……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備受關注。

  陳好也曾潛伏ST股票3年,乃該公司十大流通股東之首,賺得2700萬元。華誼群星中的黃曉明,擁有的股權最多,持180萬股,僅股票投資身家過億。

  中國經濟網記者還注意到,韓國藝人Rain也是一個股神,他曾斥資2600萬(人民幣,約數),投資瀕臨破産的韓國手機配件公司,這家公司7天股價狂飆將近5倍,也替Rain賺進了大約1.25億元(人民幣)。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娛樂圈是娛樂圈,資本圈是資本圈,通常明星有錢會通過理財師、投資顧問、基金經理打通資本圈,而不會作為娛樂明星同時成為投資行家。

  眾星都愛開公司 過足“老闆癮”

  趙本山的本山帝國是明星開公司的一個典範,起步于1993年,當時同時兼營煤炭和運輸生意,煤炭生意為趙本山的文化産業積累了原始資金。趙本山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出場費就已達到了10萬元,借助春晚的影響力成功地把鐵嶺、二人轉、“劉老根大舞臺”推向了全國。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創辦自己的文化演藝公司是時下明星們投資熱度頗高的項目,例如范冰冰、李亞鵬、張紀中、韓紅、胡海泉、張亞東、任泉等。

  以范冰冰為例,2007年,范冰冰個人影視工作室“冰冰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胭脂雪》作為開門大作,總投資高達2800萬元,有人統計,按照一家電視臺付版權費和播出費共計500萬元,至少20家電視臺先後播放計算,《胭脂雪》最終收入達1億元。除去成本,范冰冰凈賺7200萬元。此外,2008年,范冰冰投拍並主演的國産歌舞片《精舞門》,

  票房超過千萬。

  明星炒房生意經 趙薇看中地段

  娛樂圈的大明星收入頗豐,而明星們的理財技巧,更幫他們賺的盆滿缽滿,比如利潤高昂的炒樓炒房,便是明星們熱衷的生財之道。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在湖南衛視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中,世界跳水冠軍田亮便是一位投資炒房的高手,其擁有的房産價值千萬元以上。

  大導演趙薇炒房則講究地段,“我就是看地段,雖然好的地段會貴一點兒,但是你想把它賣掉的時候,也會有人排隊等候”。按照這一想法,趙薇在北京多地購買了別墅、公寓,投資額度超過5000萬元以上。

  此外,炒房更為高調的當屬劉嘉玲。據報道,劉嘉玲1985年起就熱衷投資房地産,目前劉嘉玲與梁朝偉夫婦二人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一共擁有至少10處房産,總價超過8億港幣。

  除了上述幾位之外,據媒體報道,在香港娛樂圈,周潤發持有近10億港元的物業,堪稱娛樂圈裏的地産鰲頭,周星馳所持有的房産總值約9億港元。此外,持有上億元房産物業的還有關之琳、劉嘉玲、古天樂、謝霆鋒、容祖兒、張柏芝、張學友、黎明等。

  “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裏” 降低投資風險

  情歌王子張信哲的生意頭腦不比別人轉的慢,早在1999年,阿哲便在臺灣屏東開了一家名叫三千院飲食工房的日式料理店。此外,他還酷愛買古董和房地産。

  據悉,張信哲的藏品包羅萬象,包括石雕、青銅器、傢具、地毯,甚至唐卡。張信哲眼下在臺北古董界頗具威名:無論是作品的出産地、年代、材質,還是時代風格、予今世何種影響等,阿哲均能隨口道來,活像一部古董詞典。

  此外,中國經濟網記者還注意到,張信哲的房産遍及臺灣、上海和北京。據媒體報道,他的房産下一站將停在香港。

  明星賺錢不易,理財更不易,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降低了投資風險,可謂是一種不錯的理財方式吧。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