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紛紛發力車聯網,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合作設立“網際網路汽車”基金;騰訊繼“路寶盒子”之後,發佈車聯網整體解決方案“WeDrive”;百度正式推出跨平臺車聯網解決方案CarLife,將借此全面佈局車聯網領域。專家預測, 到2020年我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
車聯網這個新興産業的發展前景固然令人嚮往,但是在實現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缺乏行業標準和開放思維,車聯網系統並不實用
汽車製造商是車聯網服務最早的踐行者,GPS導航、行車記錄儀、電子狗等車載電子産品構成了人們對於車聯網最初的認識。
車聯網發展至今,大部分汽車製造商都推出了自主研發的車聯網系統和産品。國際品牌有通用的OnStar、豐田的G—BOOK、寶馬的iDrive等,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這些系統已較為成熟;而國內自主品牌起步較晚,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上汽的inkaNet,長安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等。
儘管目前國內外的車聯網市場熱鬧無比,但各大汽車製造商單獨開發出的車載系統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設計。在行業標準缺位的現實下,每家汽車製造商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系統,功能繁多卻實用不足,往往讓車載系統中看不中用。
“行業相關技術標準的滯後與不統一制約了車聯網産業的發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表示。
同時,行業內部還有一種聲音認為,汽車製造商的不開放阻礙了車聯網發展。這裡所謂的“不開放”,主要是站在網際網路企業的立場發聲。
特別是在一些涉及到汽車核心控制問題的系統和數據上,比如CAN(電子總線)、ECU(行車電腦)等,汽車廠商表現得小心翼翼,將其視為汽車安全方面的最後一道防火牆。
而這部分數據,往往被視為汽車真正實現與外界互聯互通的基礎。
“難看又難用”,這是車主高先生對6年來用過的3個車載導航的一致評價。最終高先生改用手機地圖APP導航,包括百度地圖、騰訊地圖等,其表現讓他感到驚喜。
網際網路對車聯網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用戶體驗上,整個車聯網産業也因為網際網路企業的涉足發生了變化。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2014年之前車聯網市場變化不明顯,原因主要是缺乏網際網路企業的大力推動,這一情況在2014年出現了變化:
除了國內百度、阿裏、騰訊三大網際網路巨頭幾乎同時涉足車聯網産業外,國際上,2014年3月,蘋果發佈CarPlay車載服務,進一步佈局車聯網行業;6月,谷歌也推出專為汽車設計的Android Auto智慧系統,叫板蘋果。
雖然網際網路企業能否帶來整個車聯網産業鏈的創新尚未可知,但是網際網路行業開放、共用的理念還是值得汽車行業借鑒的。
進入車聯網時代,汽車産業已不再是傳統製造業,網際網路企業的進入,使整個産業鏈條都有了創新的可能。對於汽車製造業來説,需要進一步把汽車思維與網際網路思維有效地融合起來。
車與人、車與車、車與路等之間的資訊交互才是真正的車聯網
現階段,大部分車聯網用戶能夠體驗到的服務還停留在“車人互聯”的層面。而車與車、車與路甚至車與城市的互聯互通才是車聯網發展的更高維度。
正如業內專家所言,“現在的車載産品只是解決了車與人的關係,遠遠沒有解決車與車、車與道路等周邊環境的問題,在車聯網的大系統中,目前的車載産品僅僅走出了第一步。”
未來車聯網的發展,車與路的交互將不僅僅停留在導航、搜索等功能上,汽車將更加智慧地分析路況和行車狀況。當偏離正常的行駛車道,汽車會發出報警;當前方路況較差時,車輛會提前預警,並給出合理高效的備選線路。
在車與車交互的層面,汽車將可以實現即時通訊、社交等應用服務。在等紅燈的時候,可以和鄰車打個招呼;在自駕遊的路上打開身邊人搜尋功能,就能找到同路人。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些場景有點遙遠,不切實際,但科技從來都是以比我們想像更快的速度前進著。(記者 王 坎)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