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壓庫嚴重經銷商抱團索補貼 汽車行業步入微利時代

2015-01-20 09:39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業內人士:廠家盲目擴大産能 汽車行業已經進入微利時代

  近期,有多個品牌的經銷商因為庫存超限,價格倒挂,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多個汽車品牌向廠家索要補貼。對於這種現象,有汽車專業人士就表示,汽車行業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廠家盲目擴大産能造成現在這種現象,經銷商抱團取暖,也是希望能尋找市場新思路。

  豪華車品牌向廠家索補貼

  2014年以來,汽車經銷商承擔著巨大壓力。汽車製造商為了追逐市場份額,不顧實際情況擴大生産能力和經銷商數量,不切實際的銷售目標,導致整個國外品牌汽車零售市場的價格壓力和競爭非常激烈。

  去年11月份,多家寶馬經銷商聯合上書,向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格提出了多項要求,其中包括寶馬向經銷商額外提供60億元的補償,以彌補2014年的虧損。

  60億元的額外返點,是建立在寶馬2013年銷售收入的基礎上。2013年,寶馬中國銷售收入約2000億元,因此寶馬經銷商聯盟要求返點3%。另外,經銷商的要求還包括與經銷商一起制定第二年的銷售目標,不得強制要求經銷商購入汽車附件,不應要求經銷商購車和為零售銷量墊付等。

  今年1月4日,寶馬中國與寶馬經銷商聯合會經過艱苦的談判,最終雙方達成協定,在去年返利11億元的基礎上額外再補貼40億元,共計51億元,2月份付清。目前寶馬經銷商已陸續恢復提車。

  在寶馬經銷商經過索賠得到補貼後,賓士、奧迪等豪華車經銷商也向其廠家提出了索賠協議。而賓士方面,則在沒有進行任何事前溝通的情況下,以“特殊銷售品質獎勵”名義,給旗下經銷商對銷售到本地的車型給予額外獎勵,總計約10億元。其中具體補貼額度為北京賓士生産的車型每輛補貼7250元,進口賓士車型每輛補貼4200元。

  而在日前舉行的奧迪年會上,奧迪決定於2015年建立以支援為導向的新商務政策,建立結構簡單、優化的經銷商考核體系,同時宣佈將給予經銷商年度補貼20.5億元,其中15億發放給老店,5.5億補貼給新建店。

  車商:庫存壓力過大

  豪華車品牌近兩年來在東莞賣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奧迪、寶馬、賓士、雷克薩斯等品牌。

  “正是因為市場需求量大,廠家要求我們提車也大,其實現在每家店的庫存壓力都非常大,很多店的庫存都有300輛以上,以至於要找停車場來停新車。另外,同一品牌的4S店很多,而且廠家又不斷地批准新的經銷商加入,這讓我們的壓力更大。全國的經銷商團結一致發起這樣的索賠也是被壓得太厲害了,新車沒有利潤可賺,同品牌之間又惡性競爭,這樣惡性迴圈下去,不管對經銷商還是廠家,都是不利的。只有向廠家提出異議,才能更好地解決現存問題並進入良性發展的階段。”有經銷商表示。

  有寮步的豪華車經銷商就表示,他們在去年的總銷量是1300多輛,雖然説是比2013年有所上漲,但是賬面上的利潤還不如2013年,這主要是因為同品牌的店開得太多,還有就是同為競爭對手的品牌在價格上也拉得相當低,雖然説是量上去了,但是整個利潤都拉低了。

  觀點:汽車行業進入微利時代

  對於豪華車品牌經銷商向廠家提出索賠,有汽車專業人士陳先生就表示,多年來,在中國,一些廠家一直肆無忌憚過度開發中國汽車市場,無論一線市場,二線甚至三線城市,4S店嚴重過剩,加上國家進一步開放進口車平行貿易限制,另外隨國外其他市場增幅緩慢,這進一步加大中國市場的銷售壓力。針對4S店的各項要求越來越高,經銷商經營連年虧損,在此情況下,經銷商抱團取暖,利用協商渠道與廠家溝通,尋求適合當前市場需要新思路,勢在必行。

  “汽車行業的發展早已進入微利時代,再加上國內汽車主機廠盲目地擴大産能,導致汽車4S店行業面臨生存艱難的狀態。抱團取暖,與汽車主機廠謀求平等對話的權利,顯然是廣大汽車經銷商期待的,而且目前越來越多的經銷商集團加入其中。希望通過這類事件,汽車主機廠如何理性地對待汽車市場,對待市場佔有率,如何理解自身與經銷商這種舟水關係,這需要整個行業來反思。”汽車專業人士尹宏燈表示。文/廣州日報記者鐘宏連 圖/廣州日報記者葛宇飛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