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重新定位重新出發 互聯時代如何重構汽車産業

2014-05-06 10:23 來源:中國品質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4月12日,眾多汽車掌門人匯聚在汽車商業評論主辦的2014年第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共同探討重構中國汽車業的新路徑。

  重構在即

  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表示,中國汽車業正在面臨資本、市場和技術的國際化接軌,到2020年將會實現革命性的變化。

  重構是第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的主題。對此,《汽車商業評論》雜誌執行總編輯、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組委會主席賈可認為,如果説以往部分中國本土車企開始具有變革意識並著手行動的話,那麼即將迎來的這場變局無疑會是一場大地震。它將推動所有中國汽車市場上的從業者—無論是跨國的,還是本土的;無論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亦無論是主機廠還是供應商,重新定位,重新出發。

  面對重構,張小虞的對策是,在進一步的開放和改革中,中國汽車要實現資本、市場和技術的國際化,做好五個結構的調整:一是市場結構調整,從專注國內市場到積極國際汽車市場競爭;二是資本結構調整,不只是混合所有制,而是資本的國際化;三是企業結構的調整,涌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汽車集團和零部件集團、服務商;四是産品結構的調整,提升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比例;五是技術結構的調整,從通過合資或者購買引進技術,轉變為自主創新成為主流。

  如何重構

  産業轉移並不陌生,曾經跨國公司紛紛把國內汽車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建立了大批合資企業,造就了中國汽車業持續30多年的繁榮局面。近幾年國內一些汽車企業集團也開始産業轉移。一汽、上汽、東風等都已先行一步。

  面對重新定位,重新出發,北京汽車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介紹了北汽經驗。北汽早在2010年開始加快産業轉移和佈局的步伐,先後建立了湖南的株洲、重慶的(銀祥)、江蘇鎮江、江西昌河、河北黃驊等自主品牌生産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國産業的佈局。但是徐和誼説,轉移不是目的,北汽要實現産業轉型,即重構。

  他説,把一個工廠換了地方,那只是簡單的産業調整。離真正的轉型升級還差的很遠。産業轉移只是産業在空間上的移動和調整。而産業轉型是企業發展方式和發展品質的根本轉變,兩者不能混合。北汽集團目前已經提出要由製造型企業向製造服務型企業和創新性企業轉型的戰略目標。

  網際網路助力

  據了解,目前北汽集團正在積極的發展,汽車金融車聯網、汽車智慧服務等新型服務,積極的探索工業化和資訊化相互融合,製造業和服務業相互滲透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

  徐和誼説,其實服務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拿蘋果來説,它是在賣手機,不如説它是在賣服務。它出售的是一個智慧的移動終端和數字內容服務的一個有機融合的産品。汽車産業必須多向IT産業學習,並應該加強與IT産業的深度合作。徐和誼説,IT企業的很多創新甚至是顛覆性的,我總有一種個人的預感,如果我們不加大創新的力度,不搶佔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制高點,那麼將來主導汽車行業格局的不見得就是現在的幾大汽車集團領先,很有可能是一個IT企業,未來一天,汽車企業可能淪為IT企業的貼牌製造商,就像富士康一樣。

  論壇上,運用互聯助力汽車産業重構已達成共識。

  面對未來製造産業與網際網路關係,沃爾沃銷售公司執行副總裁柳燕的態度則非常冷靜。她認為,移動互聯時代到來時,行銷管理者面臨的更大挑戰是擁抱潮流的同時傳承經典。她説,雖然移動網際網路對汽車産業影響越來越大,但仍有如個人體驗、口碑傳播等其他因素影響購買行為,“網際網路雖然能讓廠家的資訊溝通非常高效,但感性體驗是虛擬世界不能代替的,必須有一些真實的線下體驗。這個還是要傳承的,這應該是比較大的挑戰。對於成功的行銷者來説,品牌和産品還是最根本的。網際網路能夠使行銷變得非常高效,但不能改變品牌的本身。品牌管理者還是要踏實做好品牌和産品,讓它符合客戶的需求”,柳燕認為。

  北汽股份副總裁梁鋒也認為,在移動互聯時代,車還是車,首先必須把品質做好,同時因為人們在車裏的時間很長,還要做好車聯網以及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此外,網際網路帶來了電商模式,也促使車企在行銷模式方面啟動變革,通過新的商業模式把銷售做好。(記者 王 輝)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