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一項長期國策,開發雜交稻再生利用,提高復種指數,是兼顧國家需求和農業生産實際,挖掘糧食生産潛力的有效途徑。目前,湖北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發展再生稻産業。
湖北再生稻生産歷史悠久,曾是全國主要的再生稻生産省份,有著較多的有利條件,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
溫光資源較為豐富。湖北省江漢平原以南地區包括荊州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黃岡市、咸寧市的全部,孝感市的大部,荊門市的沙洋等地區,年均氣溫16℃左右,無霜期240~270天,大於10℃積溫4900~5150℃,年均日照時數1850~2100小時,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雨熱同季。該地區種植一季中稻收穫後還有一個多月的溫光資源空閒,完全可以滿足再生稻生長需要。
耕地條件適宜發展。湖北再生稻發展區域主要定位為溫、光資源“兩季不足、一季有餘”及部分田多勞少,季節、勞力矛盾突出地區。近年來,由於農村青壯勞動力的轉移,為解決水稻生産的勞力和勞動強度,雙季稻區的一季中稻蓄留再生稻面積已逐漸擴大。從現階段來看,湖北全省中稻面積常年在1800萬~2000萬畝,剔除收穫期較遲的油菜、小麥茬口外,全省可供發展再生稻的耕地資源在400萬~500萬畝,近幾年發展到350萬畝很有把握,僅這一項就可增産稻穀8.75億斤,每年可增收10億元以上。
群眾基礎廣泛認同。再生稻在湖北種植的時間長,廣大農民對再生稻的優勢已有認識,已經較好掌握了再生稻的種植技術。再生稻不需要投入很多的勞動量,且生育期短,日産量高,畝平日産量6公斤以上,50天左右的生育期可獲得畝産300公斤以上,畝增加收入25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由於再生稻投工投勞少,又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即使近年來政府沒有提倡,不少地方的農民仍在自發發展。這些為再生稻的再次推廣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如果投入和措施跟上就能得到較快發展。
配套技術基本成熟。上世紀80年代,為推進再生稻的穩步發展,湖北曾組織了全省性的雜交稻再生利用攻關,系統開展了不同品種的再生能力、不同方式促芽肥對再生稻産量影響、雜交稻再生芽的發生規律等研究,初步形成了選用強再生力品種,合理密植栽插、頭(季)穩再(生稻)猛施肥、高留茬以及頭季防好病蟲防倒伏、再生稻防止斷水過早的再生稻高産配套技術。這些配套的再生稻栽培技術對指導現行的再生稻生産仍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品牌開發逐步增強。通過引導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參與,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推進生産組織方式創新,湖北再生稻米品牌開發取得了一定進展,再生稻米市場佔有率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如洪湖的春露合作社,以再生稻的生産加工為主,註冊了“洪湖春露”和“洪湖荷蓮香”兩個商標,“洪湖再生稻”獲得了地理標誌認證。京山的八方米業註冊了“芳香千里”再生稻香米品牌。
近年來,隨著水稻作業全程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湖北省農業廳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組織開展了水稻“一種兩收”産業技術體系攻關,又做了大量再生稻研發和推廣工作,進行了一系列再生稻試驗示範,高産栽培技術及機械化水準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再生稻面積呈現出逐年增加的勢頭。
據2015年初步統計,湖北省再生稻面積達140萬畝,重點區域分佈在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鄂東黃岡地區約80萬畝,荊州地區約40萬畝,已形成了以蘄春縣、沙洋縣、洪湖市、監利縣、浠水縣為典型的示範樣板。(鄧幹生 肖長惜 羅昆)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