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5-12-23 13:27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南方日報評論員

  南方時論

  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論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15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部署2016年經濟工作,重點是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推進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是黨中央為明年經濟工作謀篇佈局的一次重要會議,全面勾畫出了“十三五”開局之年、推進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的經濟新圖譜,對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正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努力做到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不斷增強調結構、轉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全面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引領中國經濟邁上新臺階。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自去年以來,我們對新常態的認識逐步深入,適應更加主動,引領愈發有為。可以看到,在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基礎上,一些經濟新現象和發展新趨勢不斷涌現——轉方式調結構進入重要窗口期,創新在發展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結構性改革開啟經濟新週期,新一輪對外開放給世界更多機會,新消費加快培育新供給新動力。但與此同時,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國內外條件變化,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結構性産能過剩比較嚴重。新常態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我們必須克服困難、闖過關口,堅持辯證法,既要看到基本面是好的,也要正視困難和挑戰,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新常態之所以“新”,不僅在於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若干新的特徵,而且包含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工作方向。新常態下,經濟運作中的突出問題,雖然有需求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在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貴在把握規律、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切不可坐著等、站著看。因此,我們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概括起來,就是推動經濟發展,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産業結構,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更加注重推進高水準雙向開放。

  “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較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也較早開始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全省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攻堅克難的勇氣、闖關奪隘的意志,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