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經濟觀察:農資價格年年漲 農民咋賺錢

2014-07-21 09:1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編者按: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農資、土地租金、勞動成本等直接生産成本成為推動農業生産總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面對農業生産的高成本,我國農業生産方式、經營模式、産業組織形式、市場調控方式、發展路徑等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農業産業政策該在哪些方面有所調整?《新農村》週刊從本期起推出系列報道,聚焦農業高成本,探討此背景下農業發展路徑,敬請關注。

  7月,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的葡萄要上市了。新民村農業合作社社長李克虎站在葡萄架下,認真查看今年的葡萄長勢。“大圩葡萄的優勢在於質而不在於量,每畝地的産量要嚴格控制在2000斤到3000斤,才能保證優良品質。”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翠綠的葡萄架,架上挂著一串串用白色布袋包裹著的葡萄。

  “應對農資成本上漲,大圩鎮積極推進農業轉型,實現農區向景區,農産品向旅遊産品,農民向旅遊從業者轉變。”包河區委書記胡啟生説,高成本中挖掘利潤,大圩鎮正在探索一條全新的現代農業之路。

  成本年年高,利潤有沒有

  種糧大戶依靠規模經營提高收益,經濟作物種植戶既要靠規模,也要靠精品

  “2011年一畝水稻只要70元的農藥化肥,現在不行啦,已經漲到了300元了。”60歲的大圩鎮農民徐文武感嘆,農藥、化肥,地膜價格都漲了,現在一畝地的成本漲到了800多元。

  徐文武算了一筆細賬,每畝地農藥與化肥300多元、地膜30元、良種50多元再加上農機等其他雜項費用400余元,就超過了800元。但是國家的各種補貼加在一起才92.3元,其中包括綜補70.7元,直補21.6元,對比逐年上漲的農資成本,補貼有點不太“解渴”。

  對於徐文武的感觸,大圩葡萄種植大戶沈翠蘭也深有體會。不同於糧食作物,葡萄、草莓等經濟作物的補貼遠遠不足以“抗衡”農資成本的上漲。面對每畝葡萄園接近萬元的成本,國家直補的21.6元顯得有點微不足道。

  “刨去田租、人工的5000元,每畝地需要餅肥黃豆1000—1500元、布袋600元、包裝盒1500—2000元,再加上農藥、遮鳥網500多元,每畝地成本超過9000元。”沈翠蘭説,相比前兩年,成本上漲超過20%。

  即便成本上漲迅速,沈翠蘭還是被村民調侃為“沈百萬”。她坦言,刨去各種農資成本以及其他費用,每畝地收益大概還有1.5萬元。“我現在承包了50畝地,每畝地産量在3000—3500斤,每斤葡萄可以賣到6元,好一點的品種每斤超過20元。”

  “農資成本雖然上漲了,但是咱們現在的科技含量高了,市場渠道通暢了,大圩葡萄名氣大了,不用太擔心收益。”沈翠蘭説,最早種葡萄的時候,只有五六毛一斤,還要農戶自己拉到周谷堆批發市場去賣,現在好了,足不出戶就可以賣,價格上漲了10多倍。

  徐文武坦言,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自己的收益也在上漲,“我承包150畝田地,每畝收入1600元,成本只佔一半。”

  從最初2008年的5畝地開始,一步步擴大規模直至今日的50畝,今年51歲的沈翠蘭對葡萄種植的未來很有信心。“我的葡萄園還有發展前景,賺來的錢不急著享受,還要迴圈投資,繼續擴大規模。”

  應對農資漲價,農戶有啥妙招

  普通農戶依靠科技和機械,農業合作社通過聯合散戶集中經營來保障利潤

  徐文武是大圩鎮糧食種植第一大戶,他笑著説,雖然承包的是大圩品質最差的一塊地,但是再“賴”的地也能創造出價值,關鍵看技術。

  “10年前來大圩,你可以看到到處都是牛,現在一頭牛都沒有了。”徐文武頗為自豪地説,咱家現在是科技農業,完全機械化耕作,種植有成熟的技術手段。即使農資成本上漲了不少,利潤也能有保障。

  徐文武告訴筆者,以前農資成本雖然低,但是每畝地凈收益也只有400多元。現在糧食價格上漲,每斤從最早的0.8元漲到1.4元,加上規模化、機械化科學種植,産量從每畝不到1000斤提高到1200多斤,每畝凈收益達到了800多元,利潤其實變高了。“過去賣糧是我們找糧站,現在賣給誰,完全看我們自己,價高者得。”

  憑藉著150畝水稻,徐文武家購置了兩輛小轎車,還給兒子在城裏買了房,在村裏蓋起了小別墅。

  説起大圩葡萄,在安徽可謂是家喻戶曉。“我們都是使用有機化肥,極少使用農藥。”李克虎説,大圩葡萄的土裏埋著的都是煮熟的黃豆以及菜籽榨油剩餘的菜餅,實現了真正的有機生産,保證了大圩葡萄的優良品質。

  不同於沈翠蘭和徐文武這樣的個體戶,李克虎掌握著一個擁有230戶農戶以及2000多畝地的大規模農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産前産中服務以確保農民的種植收益。由於經濟作物享受的國家補貼比較少,更多的是靠農戶自己的發展。農業合作社通過聯合散戶,進行集中經營,以更好地抵抗農資成本的上漲。

  “農業合作社抵抗農資上漲的能力要明顯強于個體戶,一是通過批量購買農資降低成本,二是統一技術流程保證品質、提高産量,同時統一銷售暢通渠道,有足夠的利潤保障。”李克虎介紹,比如合作社大規模購買布袋等農資,0.2元的袋子只需要0.13元,按照每畝需求3000多個袋子來計算,僅此一項每畝就節約成本近300元,這也都變成了利潤。

  李克虎所在的新民村是大圩第一家發展葡萄種植的村子。憑藉大圩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日本一村一品國際交流推進協會會長平松守彥前來考察,並於2008年為新民村頒發了一村一品的榮譽證書,將大圩葡萄推向國際舞臺。

  新民村總支書記潘理俊介紹,現在新民村的葡萄種植起著領頭羊的作用,為大圩其他地區提供技術以及産品的引進支援,他本人也被大家稱作“葡萄書記”。

  在“葡萄書記”的帶領下,新民村實現多次創收,現在每畝純收入1萬多元,按照村裏每戶平均5畝的種植規模,每戶農民僅種植葡萄一項一年就約有5萬元的純收入,生活水準明顯提升。像沈翠蘭這樣的種植大戶增收更是明顯。

  幫助農戶創收,政府還該做點啥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農業品牌,開發農業多種效益,同時也要對農業發展合理規劃

  行駛在大圩鎮新修的水泥路上,兩旁都是翠綠的葡萄架,架上的葡萄像一顆顆紫水晶,長勢喜人。

  面對著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水泥馬路,沈翠華也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正是這一條條路將廣闊的市場與大圩有機聯繫在了一起。

  “大圩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路修好了農産品好運輸,溝渠通暢了種植起來更方便。”問起沈翠蘭為啥能賺錢,她樸素地笑笑,發自心底地感謝這些年政府的大力投入。

  如今,一年一度的葡萄節也是大圩鎮的重頭戲,國家4A級風景區的落成,在帶來大圩旅遊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農業的大創收。

  “包河區政府把大圩作為一個現代農業的品牌來打造,旅遊農業如火如荼。每當葡萄成熟的時節,來自全國各地的遊人都會來到這裡,採摘新鮮的葡萄,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創收,産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大圩鎮黨委委員姜小飛説,區政府、鎮政府的大力宣傳,大圩農業旅遊品牌的打造,其實都是對於農戶的“暗補”。

  李克虎告訴筆者,面對農資成本上漲,種植戶們並不要求政府投入更高的資金補貼,再大的額度分配到每家每戶的手裏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多大的問題。其實更多的是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宣傳,推廣農業項目,打造農業品牌,以此提高收益和産品附加值。

  “同時,應當對於農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不能項目好就盲目擴張,如果不控制規模,差異化發展,簡單重復反倒不利於收益增加。”潘理俊説。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