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最新理財方式大PK:誰才是真正的理財神器

2014-07-20 11:28 來源:資訊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進入7月,2014年已經走完了一半,很多人都對自己上半年的投資理財狀況進行了一個盤點。縱觀理財市場,由於股市的振蕩,許多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更為穩健的理財方式上。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網際網路理財産品和黃金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理財産品緩慢下行且季度效應不再那麼明顯,網際網路寶類産品一路跌跌不休,“理財神器”的光環似乎有所破滅,而黃金經歷了去年的熊市,到年中時表現卻有所上漲。那麼,進入下半年,大家口袋裏的閒錢又應該投向何處?

  銀行理財産品

  發力凈值型産品應對打破剛性兌付

  上週五,《中國銀監會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35號文)發佈。35號文中,重申了理財産品銷售時不得有“保本保收益”類似剛性兌付的介紹,不得使用小概率時間誇大産品收益率或收益區間,不得代客戶簽署文件,不得挪用客戶資金等要求,並且明確要求銀行理財産品之間相分離本行理財産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

  而為了應對這樣的趨勢,已經有部分銀行推出了凈值型理財産品。所謂凈值型理財産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不承諾收益,提供凈值查詢,並根據産品招募書中的規定,選擇每日、每週、每月等固定週期公佈凈值。在一些人士看來,凈值型理財産品將是銀行理財的一種發展方向。

  例如,今年5月末,建設銀行推出該行第一款凈值型理財産品——“乾元—鑫滿溢足”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管理計劃。該産品投資起點10萬元,規模上限為50億元。投資封閉期為兩個月,封閉期過後每月10日開放申購和贖回。

  觀點:

  國家理財規劃師劉麗新對記者表示,她短期內並不太看好凈值型理財産品,因為這類産品並不符合目前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産品的認知,在普通投資者看來,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有些類似于“較高收益的存款”,而凈值型理財産品並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率也沒有剛性兌付。同時,由於銀行的理財能力相較于專業的證券、基金公司而言也比較弱,能否運營好凈值型理財産品也存在疑問,一旦虧損得多,就會失去投資者的關注。

  黃金

  國際金價走勢不明朗

  據資訊時報此前的調查數據顯示,即使遭遇了去年黃金的熊市,但這並未打擊到投資者對於黃金的喜愛程度,在對於未來一年投資理財的選擇上,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仍將黃金列為首選,其次才是基金和銀行理財産品。不過人們對於未來黃金的走勢卻頗為迷茫。

  機構對下半年國際金價的走勢也存在分歧。有業內人士預計,第三季度金價仍有上行動能,刷新年內高點至1400美元/盎司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在黃金消費市場上,從8月開始,全球珠寶商都會大量進貨,為下半年的節日消費做準備,9月後就會進入黃金消費的旺季。該人士預計,進入第三季度後,黃金的實物需求有望得到釋放。

  分析:

  在廣東南方黃金市場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葉川雲看來,今年年內黃金價格將繼續下跌。他表示,美國加息預期對今年黃金價格的影響較大,一旦美國加息,國際上的資金就會從黃金市場流向美國,黃金價格也就會繼續承壓,在短期內金價下跌的趨勢是不會有所改變的。當美國加息完成以後,金價或許才會迎來真正的回調。他建議,在金價下跌的背景下,投資者可以充分利用雙向投資工具, 譬如買黃金下跌,就能夠從中獲益。

  網際網路理財

  三類寶寶混戰收益率下跌

  目前,網際網路理財市場上出現了寶類産品三足鼎立的情況,銀行和保險公司紛紛出擊。從收益率來看,今年上半年,銀行係寶寶和保險公司推出的類似的産品,而他們在收益率上較網際網路寶寶更勝一籌。

  在銀行係寶寶中,目前已經有10家銀行推出了相關的産品,其中,如民生銀行的“如意寶”、中銀“活期寶”等産品的預期收益率都能夠達到6%以上。這些産品同樣是低門檻,有的門檻低至1分錢,掛鉤貨幣基金,實現快速贖回。

  保險公司也試圖插足這塊市場,相繼推出了各種網際網路理財險,利用高收益和超短期限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他們大多為萬能險,收益分為保本收益2.5%和附加收益,高的收益率能夠達到6%以上。

  建議:

  國際財務規劃師徐正國建議,在産品的選擇上,只用考慮到投資者本人的使用習慣即可,這類産品的主要功能是現金管理工具,並不用把收益率當作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方便快捷才是應當考慮的因素。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