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當前我國需要全面降準嗎? 或加大債務風險

2014-06-16 13:41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目前,我國經濟運作整體平穩,增速仍處於合理區間,表明微刺激和“定向組合拳”已開始發揮作用,並不需要以全面降準的方式來大規模“放水”

  長期來看,實施以結構性調整為特點的定向降準,更有利於讓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更多信貸支援,實現穩增長、調結構雙重目標

  央行日前宣佈,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再次引發市場對當前存款準備金率水準的討論。部分人士認為,相對於定向降準,當前應對所有金融機構實行全面降準。那麼,該怎樣看待這種觀點呢?

  存款準備金率是一種重要的數量型調控工具。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如果調低存款準備金率,意味著金融機構能夠將更多的存款用於放貸,從而間接增加貨幣供應量。

  全面降準意味著全面降低所有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往往被市場看作貨幣政策全面寬鬆的信號。一般而言,全面降準會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巨大、通貨緊縮風險顯現、貨幣供應趨勢性下滑、利率大幅上升等情況時使用。另外,全面降準要起到作用有一個前提,就是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比較順暢,通過降準間接增加的信貸和貨幣供應,能夠進入發展健康又比較缺乏資金的經濟部門,從而平抑市場利率。

  定向降準則意味著只調低部分金融機構的存準率,政策力度相對溫和,一般在經濟增長面臨一定下行壓力,而通縮、貨幣供應縮減等問題並不太嚴重時使用。而且,定向降準精準性更高,針對性更強,在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不暢的情況下,能在引導金融資源向特定領域配置方面發揮更好的效果。

  那麼,當前我國需要全面降準嗎?

  從以往經驗看,全面降準這樣的貨幣政策在産生刺激效果的同時,也會對經濟産生不小的副作用,使用時要慎之又慎。目前,我國經濟運作整體平穩,增速仍處於合理區間,未出現斷崖式下跌。5月份CPI反彈、PPI降幅收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已連續3個月回升,顯示出企穩向好的跡象。也就是説,從宏觀經濟走勢來看,目前採取的微刺激和“定向組合拳”已開始發揮作用,並不需要以全面降準的方式來大規模“放水”。

  另外,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無法控制資金流向。我國經濟尚處轉型期,經濟中還存在財務約束沒有硬化的經濟部門,他們對利率不敏感,能以更高價格進行融資。這導致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不暢,如果全面降準,釋放出來的資金很可能流向這些經濟部門,未必能帶動經濟實現沒有水分的增長。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日前撰文表示,目前,我國存在國民儲蓄有限、投資需求相對無限的矛盾。投資需求的相對無限,主要來自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國有企業。現在,我國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利率不敏感的地方政府投資、房地産投資、國有企業投資。某種程度上,這些投資需求幾乎無窮大,並不會隨利率上升而下降。

  而且,由於我國企業對債務融資依賴較大、杠桿率水準較高,貨幣政策大幅放鬆將導致債務風險進一步累積,將增加宏觀經濟的脆弱性。

  其實,我國銀行間市場並不缺錢,短期利率處於低位,流動性相對寬鬆。在6月9日宣佈定向降準之後,央行表示,當前流動性總體適度充裕,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沒有改變。我國社會融資總量較大,今年5月的M2和社會融資規模都實現了同比增長,體現前期穩增長和定向寬鬆措施已促使金融機構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投放。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全面降準進一步增加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未必是最優選擇。

  從基礎貨幣角度看,目前由外匯佔款渠道進行的投放未出現大幅萎縮。5月份,外貿順差創出近期新高,可能帶動外匯佔款隨之回升。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認為,目前外匯佔款不低,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動,仍存在上升的可能。

  從政策工具發生作用的原理分析,降準是對貨幣乘數的調節。去年四季度,貨幣乘數為4.08,今年一季度提升至4.22,仍處於高位。鐘正生説,當前貨幣乘數穩定的背後,對應著商行擴張意願未明顯收縮,再加上外匯佔款未出現超預期下滑,全面降準並無必要。

  定向降準就是要鼓勵金融機構將資金更多配置到實體經濟中需要支援的領域,確保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更加順暢。長期來看,和全面降準相比,實施以結構性調整為特點的定向降準,更有利於讓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更多信貸支援,實現穩增長、調結構雙重目標。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