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眾多企業感融資“既貴又難” 銀行的錢去哪兒了?

2014-06-16 11:0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眾多企業感融資“既貴又難” 銀行的錢去哪兒了?

  商海春繪(新華社發)

  今年一季度全國新增貸款規模超過3萬億元,4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達116.88萬億元……看數字,流動性寬裕,實體經濟不應“缺錢”。然而,目前仍有很多企業感到融資“既貴又難”。這一矛盾現象的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哪些因素阻塞了金融“血脈”?企業融資成本為何居高不下?

  記者近日帶著這些問題前往江蘇、浙江、山西三省的5座城市,詳細調查、採訪了40家銀行機構和42家企業,傾聽了他們的看法和建議。

  1.問總量——

  信貸規模增,社會融資規模減,“表外轉表內”影響資金面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貸款新增3.79萬億元,同比多增2413億元。對於這些數字,銀行和企業有著自己的看法。

  新增貸款算不算多?

  農行南通分行副行長徐小飛認為,雖然今年一季度新增貸款規模創出歷史次高,但這一數字不具備代表性。從銀行的角度講,往往會在上一年三四季度儲備一批項目,並在一季度抓緊放款,早投放、早收益。之後貸款規模會逐步回歸正常。

  浙江嘉興禾城農商銀行副行長楊宗偉表示,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大,新增貸款規模也在相應提高,不斷創出新高或者次新高是常態。因此,一季度的信貸數據並不讓人意外。

  從全國情況看,貸款在一季度集中釋放後,確實有歸於平穩的跡象。一季度,人民幣貸款新增3.01萬億元,但4月份新增貸款僅為7747億元,低於預期,也低於前三個月的平均水準。5月人民幣貸款則增加8708億元,略高於市場預期。

  僅看貸款夠不夠?

  在採訪中,多位銀行負責人表示,分析全社會的融資情況,不能僅僅看表內貸款,更要關注表外資金。

  社會融資規模包括表內融資,即新增人民幣貸款、新增外幣貸款;表外融資,即信託貸款、委託貸款、未貼現票據等。近年來,隨著表外融資規模不斷擴大,表內貸款佔社會融資總量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表外融資佔比相應上升。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人民幣貸款佔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為51.4%,為年度歷史最低水準。

  對一些企業來説,也開始更多依賴於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嘉興城投集團財務部經理金雲芬介紹,他們公司目前通過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融資租賃、信託産品等渠道的融資餘額達50多億元,已超過其銀行貸款規模。

  社會融資規模為何下滑?

  資金緊不緊,社會融資規模更有説服力。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社會融資規模8.5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329億元。

  據分析,社會融資規模之所以減少,與“表外轉表內”的結構變化有關:以信貸為代表的融資佔比上升,而表外融資則不斷萎縮。然而,表內融資增長卻一時彌補不了表外業務減少的缺口。

  嘉興銀行副行長章張海説,近兩年來,各家銀行相繼開展了各類表外業務,且規模較大。今年企業普遍較謹慎,減少了大規模擴張,加之受監管因素影響,銀行逐步收縮表外、同業業務,從而減少了社會融資規模。嘉興銀行今年以來的表外融資就下降了12億元。

  總體看,加強信託監管、嚴防影子銀行、規範同業業務的政策文件近來陸續出臺,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等非銀行信貸融資受到遏制,規模大幅下降。數據顯示,今年1—3月,僅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未貼現匯票三類融資,累計就比去年同期減少4638億元。

  2.問結構——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抱怨貸不到款,銀行感嘆有錢貸不出

  在調研中,眾多銀行和企業集中反映,融資難融資貴更多體現的是結構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當前信貸存在結構性緊張,不同企業間苦樂不均,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身處融資難且貴的困境。

  據了解,當前,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一方面企業的有效融資需求減少,另一方面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更加“惜貸”“慎貸”,部分企業獲取信貸資金的難度在增加。

  不缺錢的企業不貸款,缺錢的企業貸不到款——

  在江蘇、浙江,不少銀行和企業坦言:現在企業普遍存在觀望、等待情緒,越是經營狀況好、不缺錢的企業越不敢投資,融資需求量少;而越是面臨轉型升級壓力、資金鏈緊張的企業越需要信貸資金,而銀行往往對這類企業避之不及。

  南通富士通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小平説:“現在企業投資意願不強,因此企業貸款需求下降,以我們為例,獲得的銀行總授信是30億元,但目前只使用了不到7億元。”

  而在煤炭資源大省的山西,受到煤焦價格持續下跌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更為明顯。工商銀行山西分行提供的數據顯示,受到市場因素和經濟不景氣影響,山西眾多洗煤廠、鋼貿公司等小企業,面臨虧損和倒閉。僅工行山西分行的煤炭上下游、鋼貿行業小企業客戶貸款就分別比高點時減少31億元、4.1億元。

  “由於煤焦行業的不景氣,部分企業出現信貸風險,今年總行已經收緊了我們的審批許可權,信貸規模也縮減了。”建設銀行山西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安向明告訴記者。

  缺錢的是哪些企業?中信銀行嘉興分行副行長吳永明説,現在缺錢的企業,一是正經受轉型陣痛困擾的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二是在上一輪經濟週期中,盲目低水準擴張的企業,産能上來後,突遇市場環境惡化,收入難以維持正常貸款週轉;三是主業“空心化”的企業,前兩年以主業為平臺融資投向房地産和礦産,遇到市場波動,資金鏈很緊。

  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紛紛追逐眼中的“優質客戶”——

  “前幾天去一家公司,到那兒發現已經有3家銀行在場了。”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行行長無奈地説,“銀行現在找客戶的壓力也很大。不放貸是坐以待斃,放貸有風險,但畢竟還有賺錢可能。”

  銀行基層分支機構大多抱怨,對將貸款投向何處感到茫然。比如在南通,紡織類和化工類企業佔到企業總數的60%—70%,這些行業都是産能過剩行業,可以放心給貸款的企業就非常有限。

  銀行之所以如此,也不難理解,其目前面臨的風險顯而易見。吳永明説,經濟下行使得銀行的信貸品質承壓,發生行業性、區域性風險的可能性增大。以嘉興為例,以往過度融資、擔保圈複雜、對外投資巨大的授信企業風險開始顯現。

  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産成為吸收信貸資源的“海綿”——

  企業抱怨貸不到款,銀行感嘆有錢貸不出。那麼,新增的信貸資金都去哪了?調研中發現,銀行資金又開始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回歸。據江蘇銀監局調查,今年一季度江蘇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新增1839億元,同比多增300億元。其中房地産、基礎設施建設行業貸款分別新增867億元、691億元。

  多家銀行負責人坦言: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産收益率高、風險小,對資金價格不敏感,依然是銀行眼中的“香餑餑”。如常熟市保障房開發建設公司去年成立,作為國有獨資公司主要從事城中村改造,已是銀行較為關注的客戶。目前已經獲得銀行8—10年的中長期授信26.5億元,利率在基準利率水準下浮10%。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