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中國製造真賺了 還是花錢買吆喝

2014-06-16 09:25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有媒體進行了不完全的統計,此次參與巴西世界盃建設的中國內地企業有31個。別出心裁的網友更為中國主要企業排出經典的442陣容參與世界盃,包括中國北車、中國南車、華為、奧拓電子、湖南新亞勝、哈爾斯、杭州協程、三一重工、同方股份、中國英利悉數“上場”。

  算賬:

  贊助世界盃多賺5000萬美金

  在國人的記憶中,往屆世界盃,中國企業參與其中多是跑龍套的角色,多是勞動密集型産業給國外知名企業加工,賺點微薄的勞動費,大頭給國外企業賺走;如今中國企業陣容鼎盛,究竟中國企業是賺了還是花錢買吆喝?我們專門讓企業為我們算了一筆賬。

  2010年的南非世界盃上,中國英利四個漢字出現在世界盃賽場上讓國人眼前一亮,2014年,中國英利又成為世界盃的8個贊助商之一。中國英利宣傳部門負責人劉重遠給本報提供了他們上屆世界盃的一組“賺錢”數據。

  統計顯示,2012年、2013年,英利連續兩次奪得光伏組件出貨量全球第一的寶座,世界盃贊助商的身份無疑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世界盃前後的調研數據顯示,從2010年2月3日至7月22日,媒體對英利報道2202篇,“媒體關注度”提升800%,總價值7056萬元人民幣,網站每日平均訪問量總共超過2萬次,總市值增加6.12億美元。世界盃後,英利的訂單達4吉瓦(電量計量單位),並且實現産品溢價,價格上漲3%~5%。英利公司2010年的年報還顯示,2010年全年組件産品銷售1061.6兆瓦,據此判斷,憑藉世界盃的品牌效應,英利至少新增利潤超過5000萬美元。

  劉重遠稱,“如果第一次贊助世界盃英利是進行品牌曝光,第二次我們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英利産品的品質和服務。為此,世界盃多個比賽球場提供了超過5000塊光伏組件和30套離網系統,給全球記者提供免費的太陽能充電服務。”

  解讀:

  中國“智”造展示中國新形象

  此次陣容龐大的中國製造參與巴西世界盃給全球展示了中國新形象。宏源證券固定分析師範為告訴本報,從2008年開始,中國産能過剩,面臨轉型升級的重任,逼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此次中國製造陣容龐大參與巴西世界盃,説明瞭中國企業這幾年走出去的效果。若利潤率低於國內,中國企業肯定不願意走出去,從這也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本屆世界盃賺的錢不比國內少。

  不僅如此,這次世界盃中國企業已經告別了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格局,扛鼎的是如華為、三一重工、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中國英利等以中國設計為主的中國“智”造,這説明中國“智”造在拉美等第三世界市場是很有競爭力的。如華為,在拉美業務更是歐美企業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是國人還沒有驕傲的資本,范為表示,從利潤率比較來看,中國企業往往低於歐美企業,價格優勢往往是中國企業在第三世界的優勢,在技術、高科技方面,中國企業與歐美企業還有差距,因此第三世界選擇中國製造是一個性價比相對合理後的選擇,而非絕對優勢的選擇,這也預示著中國製造後面的路還很長。

  記者觀察

  粵企借機

  挺進南美市場

  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而在2012年,廣東與巴西的貿易額就已經達到86億美元,佔中巴貿易額的1/10。來自巴西的採購團,是每年廣交會海外買家中的主力軍,近年來,包括華為、中興、美的、格力在內的多家廣東龍頭企業都已經搶灘巴西,並以此為跳板,挺進南美市場。

  “去年微波爐出口巴西近1億美元,在當地市場佔有率約為45%。”據廣東格蘭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格蘭仕2000年左右開始進入巴西市場,近些年,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增長迅猛。而在2011年,美的集團就已經與開利公司在巴西裏約熱內盧成立了合資公司,正是其在南美市場的深耕細作,才為美的開利順利中標巴西世界盃球場製冷工程奠定基礎。

  “現在世界盃剛開幕,接下來巴西還將承辦裏約奧運會,基礎設施建設大提速,肯定會帶動相關産業的需求。”有廣東本土企業界人士向記者表示,大量的場館設施建設工程,使得巴西在建材方面的需求量持續增大,而機械器具、鋼鐵、五金電子等建材類産品正是廣東出口巴西的優勢産品。因此,在歐美等傳統市場日漸飽和的情況下,不少企業都在以巴西世界盃和裏約奧運會的舉辦為契機,進一步深耕巴西等南美新興市場。文/記者劉幸、龍錕、彭筱璐、崔寧寧、徐靖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