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評論:上市公司“招待費”莫要掩耳盜鈴

2014-04-16 09:1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評論:上市公司“招待費”莫要掩耳盜鈴

  中國上市公司最近紛紛發佈2013年度業績,在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不少公司去年成績單卻依然令人驚喜。不過,細讀之下,個別公司財務報表中關於“業務招待費”的變化卻令人疑竇叢生。

  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500家上市公司公佈業績報告,包括一些國有企業在內的60多家公司2013年度“業務招待費”由上一年度動輒數億元突然歸零。

  這些上市公司業務招待費支出的顯著變化對股東和公眾應是好事,但是,個別公司的“管理費用”卻同時大幅增長,一減一加之間,足堪玩味。

  在公司財務報表中,“業務招待費”是“管理費用”會計項下的其中一個明細項,一些公司“業務招待費”從表面上看是減少了,但另一個明細項“其他費用”卻相應增加了。到底“業務招待費”是少了還是轉移至“其他費用”名下,恐怕只有公司管理層才知道。

  對一些上市公司來説,“業務招待費”成為敏感詞,是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資訊披露的一種倒退,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更違反了股東和公眾的知情權,有規避公眾監督之嫌。

  在正常的商務和公務往來中,上市公司産生“業務招待費”並不奇怪,只要支出合法合規、適度有據,股東和公眾也能理解,怕就怕一些上市公司打著“其他費用”的旗號,行大吃大喝、公款消費之實,形成“歌舞酒水裏的貓膩”和“舌尖上的腐敗”。

  自從中共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劍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來,中央和國家機關公款消費、公車私用、公款旅遊等“三公”支出得到有效控制,社會上也形成監管公款吃請的強大輿論壓力。

  “業務招待費”的資訊披露事關上市公司股東利益和公眾知情權,因此,變換名目、讓相關資訊“人間蒸發”不是上市公司對待外界監督壓力的正確態度,把正常開支曬在陽光下才是正路。

  針對外界質疑,市場監管部門也應該對如何統計“業務招待費”出臺統一規範或指南,堵塞可能存在的巧立名目、變相公款吃請等漏洞。

  一些上市公司“業務招待費”突然歸零所引發的爭議與猜測,但願只是外界“疑心生暗鬼”的無謂擔憂,而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掩耳盜鈴式遮掩。

  股東和公眾需要上市公司就此給出清楚明白的交代。新華社記者 陳思武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