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非洲兩年內將成新興市場“老大”

2013-07-09 10:4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歐洲諸國持續低迷、美國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普遍增長乏力之際,誰也沒有想到,一向不起眼的非洲經濟一枝獨秀,連續多年保持較高增長率。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將迎來經濟增長浪潮,2013年和2014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4%和5.7%,將位列世界經濟增長最快行列,僅次於亞洲發展中國家。

  是什麼力量讓常年受救濟的非洲大陸從醜小鴨變成了灰姑娘?它在哪找到了自己的水晶鞋?

  6月29日,在由《中國經濟週刊》承辦的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平行分論壇上,非洲聯盟前主席、加彭前外長讓·平接受了本刊專訪,揭秘非洲力量崛起的秘密。

  《中國經濟週刊》:去年以來,多家西方主流媒體稱,非洲經濟表現令人矚目,非洲開始走上了復興之路?您認為非洲已經開始發力了嗎,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非洲崛起?

  讓·平: 早在十幾年前,我們非洲人就相信,只要堅持非洲一體化道路,非洲就一定能令世界刮目相看。任何人都不可能忽視非洲,把非洲邊緣化。聯合國190多個國家成員中有50多個是非洲國家,非洲有超過10億的人口,面積相當於3個中國、4個美國、10個印度,而且有豐富的原材料。如果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的話,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非洲是最接近中國體量的大市場。

  2008年以來歐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但是非洲大陸是幸運的,豐富的自然、農業、石油和礦産等資源讓非洲實現了更加多樣化的增長,而且這種增長越來越依賴它的內在動力。目前非洲的經濟增速超過了7%,而且在未來的十幾年中也會保持這個速度。有13個非洲國家的平均增速是在6%~11%,迦納的經濟增速則達到了14%。衣索比亞,一個沒有石油、沒有礦産的國家,也能夠達到超過10%的經濟增速。我預測非洲將會在2015年成為最大的新興市場。

  《中國經濟週刊》:您認為非洲聯盟在非洲成員國之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非洲幾十個國家之間境況迥異,如何才能實現一體化進程?

  讓·平: 非洲聯盟已經成立了50年,其主要任務是維護和促進非洲大陸的和平與穩定,推行改革和減貧戰略,實現非洲的發展與復興。同時它還推動各成員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和爭取外資及援助,以促進非洲大陸經濟一體化。目前非洲聯盟在非洲地區經濟發展事務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例如非洲聯盟上次的峰會,就是以“促進區內貿易”為主題,設定了在2017年前建成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目標,並提出了根據實際進展加以調整的“四步走”時間表。而且在危機問題處理中,非洲聯盟也繼續保持了一定的領導能力。我們有50多個國家,有些國家是很小的,一體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説東非共同體和南非發展共同體創立了自由市場區,包含了26個國家,5億多人口,非洲48%的GDP,市場因此而不斷發展。

  《中國經濟週刊》:目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在非洲的投資,許多中國企業也進駐非洲,您認為中非合作有什麼新特點?

  讓·平: 2009年中國在全世界進行了560億美元的投資,71%是在亞洲,拉美13%,歐洲5.9%,非洲只得到了2.6%。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成了非洲最大的投資國,也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中非貿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著非洲的經濟增長和發展。中國是非洲最友好的朋友,我們一直在建機場、公路、能源等基礎設施,受到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幫助,尤其是中國企業幫助我們建設這些工程。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也是非洲發展中國家都非常嚮往的。

  《中國經濟週刊》:目前,非洲自貿區建設進展如何?您認為在世界未來格局中,非洲應該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讓·平: 非洲聯盟的目標是2017年建成非洲自貿區,現在東部非洲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和東南非共同市場正在進行談判,挑戰仍然很嚴峻,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後,我們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但是在世界的決策過程中,包括G20、IMF、世行等等治理體制中,在世界治理體系作出重大決定時,誰也不能繼續忽視非洲,把它邊緣化,我相信中國人能理解我所説的非洲要求佔有一席之地,這只是我們應得的一席之地。我們希望也能夠參與世界治理,不能把我們排除在外,非洲正在發展、在崛起!(記者 侯雋)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