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禾豐牧業再招股:內憂外患 頹勢繼續

2014-05-16 11:22 來源:新華食品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食品北京5月16日電 4月底,禾豐牧業再次出現在證監會披露材料中。最新招股書顯示,一方面,公司2013年凈利潤1.85億元,較2012年、2011年都有明顯下滑;存貨延續了自2011年以來的持續攀升的勢頭。另一方面,公司的子公司數量攀升至100家,其中有多家子公司長期處於虧損或微利狀態。

   時隔兩年,禾豐牧業再次發佈招股書。但從業績看來,似乎沒有什麼長進。凈利潤下降、存貨量持續攀升、盲目擴張致虧損面擴大……這些問題依然困擾著這家東北最大的飼料生産企業。如上種種暴露出禾豐牧業內部管理不善的問題,外部的環境對其發展同樣不能樂觀。

   近年來,農産品特別是玉米、豆粕價格走高,大大提升了這家以飼料生産和原料貿易為最主營業務的企業的生産成本;下游的肉價持續疲軟,對於既是飼料生産商又是原料貿易商的禾豐牧業更是雪上加霜。

   內憂:盲目擴張、業績頹然暴露經營不善等問題

   據兩份招股書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禾豐牧業營業收入的增長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準,從2009年的49.5億元增長到了2013年的85.3億元。

   然而,如果將這幾年的營業收入與同期凈利潤作對比,則會看出禾豐牧業幾年來營收的高速增長,並沒有給企業帶來與之相匹配的回報。2009年至2013年的年凈利潤分別為2.42億元、2.05億元、2.95億元、2.56億元和1.85億元。

   個中緣由,也許要從近些年來高速的擴張説起。在2012年的首份招股書中,禾豐牧業擁有7家分公司、63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18家參股公司。僅僅過去兩年,禾豐牧業全資或控股子公司的數量就變成了75家,參股公司的數量就變成了25家。

   高速擴張同樣沒有給企業帶來可觀的回報。相反,卻為公司擴大了虧損面。2014年發佈的招股書顯示,在控股子公司中,有36家處於經營虧損或微利狀態(即凈利潤小于50萬元且凈資産收益率低於10%)。其中遼寧禾豐食品虧損最大,其2013年凈利潤為為-586.53萬元。其次是海南禾豐,2013年凈利潤為-269.21萬元。參股公司中,丹東成三食品虧損最大,2013年的凈利潤-1205.64萬元。

   呈走高態勢的存貨量對於禾豐牧業的投資者而言,更是一塊心頭的隱憂。兩份招股書顯示,2009年至2013年禾豐牧業的存貨量分別為5.2億元、7.8億元、7.3億元、9.5億元和11.0億元,而同期的存貨週轉率也在波動中下滑,分別為10.95次、7.77次、8.63次、8.80次以及7.59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和2013年的存貨量佔總資産比均高於行業平均水品,相較于業務結構相似的新希望,禾豐牧業的存貨量佔總資産比更是連續兩年接近新希望的兩倍。

   外患:上游原料價格大漲 下游肉價低迷、市場前景不明朗

   如果僅僅是內部的管理問題,也許還不足以看出禾豐牧業的困境。將禾豐牧業置於産業鏈中看,才可謂“背腹受敵”。

   禾豐牧業最大主營業務為飼料生産,玉米、豆粕等為飼料産品的主要原材料。2012年招股書顯示,在禾豐牧業飼料産品的單位成本構成中,主要原材料合計成本佔生産總成本的一半左右。僅次於飼料生産的第二大主營業務原料貿易,也同樣受飼料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

   禾豐牧業在2012年招股書中指出,玉米自2008年開始上漲。據卓創資訊4月中旬至今最新的東北地區玉米價格指數顯示,東北玉米余糧在減少的過程中整體高位運作,玉米市場供小于求,因此價格一直處於上漲趨勢。類似地,據相關期貨媒體報道,由於國際供應緊張、我國進口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豆粕價格同樣在保持高位運作。

   2014年招股書顯示,兩項業務合計收入佔總收入比重接近93%。原料的上漲對於禾豐牧業而言可謂“卡斷來時路”,然而,自2014年以來,豬肉價格持續疲軟,養殖行業處於低谷,飼料生産行業也就難見明顯增長。

   受“豬週期”的下行影響,自2013年至2014年年初,眾多上市的養殖企業利潤大幅下滑。有“養豬第一股”之稱的雛鷹農牧4月末發佈第一季報的同時,也報出上半年預虧1.3至1.8億元。處於養殖行業上游的飼料生産業和原料貿易業自然受到連帶影響。如此看來,用“前有追兵,後有堵截”描述禾豐牧業的外部環境,最為恰切。(蘆超)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