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步行街經濟帶旺假日消費 未來年客流量有望超10億

2019-02-12 08:41: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走在熱鬧的人群中,聽著耳邊的吆喝聲,嘗嘗當地小吃、看看特色工藝品,時尚新品買起來,甚至還能順便逛一下旅遊景點、名人故居,走累了選家餐廳品味美食……城市裏的特色步行街,成為春節期間許多人休閒的好去處。

  近年來,線上購物的紅火給線下銷售帶來不小的壓力。但是,通過挖掘特色、改造升級,各類步行街人氣不減,構建起一種獨特的休閒消費體驗。今年初,商務部提出在全國11條步行街試點改造提升,使之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平臺、城市發展的靚麗名片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載體”。步行街經濟,正在消費升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步行街,既是“買買買”,也是休閒遊

  “這裡的特色店舖很多,還匯集了各地小吃,算是北京的一個著名景點了。每次有朋友來北京,我都會帶他們來南鑼鼓巷逛逛,自己有時候也會和朋友一起過來轉轉。”范旸楠在北京讀書近5年,是南鑼鼓巷的常客。在范旸楠看來,南鑼鼓巷非常能夠體現北京的特色,幾乎是外地朋友來北京的必去之地。“步行街讓人最舒服的就是可以走走停停,一邊吃著小吃一邊看看不同的門店,裏面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商品。”

  在天津,像北京南鑼鼓巷一樣被視作必到之處的,則是“津門故里”古文化街和鼓樓商業街。這兩條步行街分別依託天后宮及鼓樓遺址修建,不僅可以“買買買”,而且街區內特色商家所銷售的字畫、折扇、盆景、刺繡、香爐、傢具、擺件等特色民俗商品令人目不暇接。與此同時,人們還能夠在這些步行街品嘗到藥糖、熟梨糕、龍嘴大茶湯、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特色小吃。

  在遼寧瀋陽,中街和太原街兩個步行街被視作城市商業中心的“雙核”。其中,瀋陽中街有著近400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見證了瀋陽商業文明的發展歷程,書市、鳥市、梨市、銅市等一應俱全,匯聚了當地著名的商業店舖,也是中外遊人的必到景點。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鄭文表示,步行街是城市商業的發源地,也是各種商業資源的集聚區,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店舖、多種多樣的業態,既是本地居民消費的重要場所,也是國內外遊客樂於光顧的熱點,在滿足居民生活、豐富城市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步行街的這種特點,不會因為線上購物的興起而受到太多影響。只要把特色做足了、潛力挖出來,會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11條名街進試點,大江南北各有韆鞦

  商務部有關數據顯示,全國經營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商業街超過2100條,總經營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其中,36個重點城市有步行街約600條,經營面積佔全國總經營面積一半以上。此次成為試點的11條步行街分別是: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天津金街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重慶解放碑步行街、瀋陽中街步行街、南京夫子廟步行街、杭州湖濱步行街、武漢江漢路步行街、廣州北京路步行街、成都寬窄巷子步行街、西安大唐不夜城新唐人街步行街。

  11條名街在海內外頗負盛名,其中不少已成為各地遊客的“打卡”之地。比如,江蘇南京的夫子廟步行街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其中的夫子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處處體現著文化氣息。“每年的開學季,這邊的小學就會給小朋友舉辦開學儀式,叫做‘開筆破蒙’。每年春節或者是元宵節,還會舉辦‘金陵燈會’,非常熱鬧。”對於夫子廟步行街經常舉辦的一些文化活動,劉茜十分熟悉。

  “這裡不少建築都是晚清時期留下來的,有英、法、俄等國風格的建築。其中大部分都是直接保留下來,還有一些是按照原貌翻修的。”武漢姑娘熊小毅提到江漢路步行街,首先想到的就是這裡的建築。歐陸風格、羅馬風格、拜佔庭風格,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現代派……江漢路步行街幾乎匯集了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建築,堪稱武漢“二十世紀建築博物館”,每年都有許多遊客慕名前來拍照。

  如果到了成都,不去寬窄巷子品嘗小吃是很大的遺憾。這裡將川內各地小吃悉數收羅于街內,足不出街,便可以嘗遍四川美食。産于四川閬中的張飛牛肉,産于四川崇州的湯麻餅,還有四川名小吃“三大炮”“黃醪糟”“糖油果子”“牛肉焦餅”等,都可以在這條街內吃到。

  打造成為城市“新名片”,首批試點的步行街有著很好的條件。

  改造升級,未來年客流量有望超10億

  如何讓步行街更好地帶旺消費?這就要回頭審視一下目前步行街的不足。

  “乍一看店面多、商品多,可真逛起來發現很多店大同小異,漸漸地興趣就不大了。”來自瀋陽、正在南鑼鼓巷逛街的遊客宋女士説。“東西比較貴,特別是想坐下來吃點東西、喝杯飲料的時候,同類檔次的店面,步行街裏的價格往往要高出不少。”宋女士同行的長輩對價格不太滿意。

  “千店一面、價格偏高,這是現階段我國步行街普遍面臨的問題。現代商業步行街在我國出現了20多年,取得了不少成就,豐富了百姓生活,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除此之外,各地步行街在如何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商業特色方面還做得不夠。”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説。

  11條步行街改造提升,商務部強調要“支援步行街開展品牌展示對接及各類消費促銷活動,引導街區內企業探索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商旅文融合發展,提升商品消費和服務功能,發揮步行街品牌集聚、産業融合、改革創新和資源整合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

  楊松認為,商業步行街是整個城市規劃的一部分,應當與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緊密結合,這是建設步行街的根本性要求。步行街改造升級還要與豐富、合適的商業業態結合起來,與大型商場、地鐵等對接,以達到商業步行街便利消費者、美化城市的目的。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表示,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電子商務對實體店造成了很大衝擊,消費者出現了新需求,步行街的升級改造要正視這一變化、對接新的需求。“首先一定要體現文化傳承和文化特色,另外要把商業步行街和時尚、現代元素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升步行街的品牌和形象,讓步行街在消費之外,也成為一個體現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時尚潮流的地方,成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張文忠説。

  根據規劃,改造提升後的11條步行街年客流量將超過10億人次,總營業額將超過1000億元。步行街經濟令人期待。

  王俊嶺 史若晨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12日 第 11 版)

  責編:汪夢唐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