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電力行業高品質發展初見成效

2019-01-30 08: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受2018年高基數影響,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形勢、産業運作及地方發展等因素,預計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將平穩回落。”1月29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崇德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平水年、沒有大範圍極端氣溫影響的情況下,預計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5.5%左右。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佈的《2018—2019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為6.8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為2012年以來最高增速。按季度看,各季度增速分別為9.8%、9.0%、8.0%和7.3%,呈逐季回落態勢,但總體處於較高水準。

  于崇德表示,2018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實現了較快增長,電力消費結構繼續優化。同時,電力生産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高品質發展已初見成效。

  電能替代貢獻率大

  “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之一,全社會用電量指標能夠客觀反映出經濟運作狀況,其增幅變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宏觀經濟走向。”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行業發展部副主任葉春表示,長期來看,用電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但影響用電量這一指標的不僅僅只有經濟因素。

  “總體來看,電能替代政策持續推進、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用電領漲、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新增用電需求以及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快速增長等因素,成為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創近年新高的主要原因。”葉春説。

  “其中,電能替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等)對於電力消費增長的貢獻率很大。”于崇德補充道,全國開展電能替代新增電量約為1550億千瓦時,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近2.4個百分點。電力消費增速創新高,不僅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也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成果的體現。

  報告顯示,在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中,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第三産業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9.8%、7.2%、12.7%和10.3%,第三産業和居民生活用電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一直處於上升趨勢,2018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685億千瓦時,相比2017年同比增長10.4%。對此,于崇德表示,城鎮化率和城鄉居民電氣化水準持續提高,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居民取暖“煤改電”,以及冬夏季取暖降溫負荷快速增長,帶動了居民生活用電快速增長。

  電力生産綠色低碳 

  《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發電裝機及其水電、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據統計,我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9.0億千瓦,同比增長6.5%。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7億千瓦,佔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0.8%,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

  “總體看,發電裝機綠色轉型持續推進,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快速增長。”于崇德表示,去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2億千瓦,同比減少605萬千瓦,但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新增總裝機比重達73.0%。

  與此同時,2018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為2.1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1%,佔總發電量的比重為30.9%。全國並網太陽能發電、風電、核電發電量分別為1775億、3660億、2944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50.8%、20.2%、18.6%。

  “新能源發電已成為內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寧夏、山西、江蘇、黑龍江等14個省份第二大發電類型。”于崇德説,在各級政府和電力企業等共同努力下,棄風棄光問題持續得到改善:2018年全國平均棄風率為7%,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全國平均棄光率為3%,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

  近年來,隨著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和技術快速進步,在資源優良、建設成本低、投資和市場條件好的地區,已基本具備與燃煤標桿上網電價平價的條件。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日前發佈《關於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將通過土地利用、信貸安排等提供支援。

  專家表示,光伏等新能源長期依賴補貼的發展方式已行不通,在新能源整體規模已較大的情況下,支援那些技術好、成本低的新能源企業平價上網,有利於發揮其示範帶頭作用,進一步做大新能源發電的市場增量。

  電力改革不斷提速 

  《報告》預測,2019年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1億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6200萬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進一步提高。同時,在多重因素疊加、交互影響下,預計2019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局部地區高峰時段電力供需偏緊。

  “這些因素既有發電供給上的,比如新能源發電裝機將持續增加,也有消費方面的,比如第三産業和居民生活用電比重持續提高,拉大了系統峰谷差。此外,電煤價格高位運作,使得發電用煤維持地區性季節性供需偏緊格局。”葉春説。

  于崇德表示,2019年要進一步優化可再生能源開發格局,實現集中式與分佈式開發並舉,適度控制海上風電開發節奏,保持每年6台到8台核電機組建設規模和進度。

  在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上,將以電力體制改革為抓手,重點抓好增量配電網試點、電價傳導機制、電價政策落實、電能替代等改革。

  “比如各方關注的市場化電價傳導機制,將鼓勵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自主協商,推行‘基準電價+浮動機制’,簽訂電力市場化交易合同,形成煤價、電價和終端産品價格聯動的順暢傳導機制。”于崇德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全國煤電企業虧損面仍過半,電網企業2018年利潤下降24.3%。對此,《報告》建議應重點保障電煤價格在合理區間運作,落實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建立科學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推動化解電力企業經營困境,有效防範市場風險。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