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交通大數據:中國高速公路、鐵路里程均居世界首位

2019-01-30 08:3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路網通達,提速發展步伐(大數據觀察·關注交通出行)

  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里程均居世界首位,航空運輸總週轉量世界第二

  道路通,百業興,交通是發展的先行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節奏日漸加快,成功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到“初步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躍升,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 13.65萬公里

  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球首位

  雙向八車道的公路蜿蜒向前、寬闊平坦,來往車輛川流不息、通行有序,服務區裏餐廳、超市、加油站乃至母嬰室、淋浴間一應俱全……在被譽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記者直觀感受到高速公路的“中國速度”。

  曾經,我國公路基礎設施發展滯後,成為發展的一大瓶頸。為破解這一瓶頸,我國先後出臺了提高養路費徵收標準、開徵車輛購置附加費及“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等政策,打破了公路建設單純依靠財政投資的體制束縛,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1988年10月,我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公路建成通車;1993年,我國第一條部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的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全線通車……我國高速公路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覆蓋成網的跨越式發展。到2017年末,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13.65萬公里,遠高於1988年的147公里,年均增長26.6%,總里程居世界第一位,覆蓋97%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

  高速公路挺起骨架,提速了發展步伐;農村公路通鄉達野,便利了億萬百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五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27.5萬公里,有序實施“溜索改橋”“百項交通扶貧骨幹通道工程”“百萬公里農村公路”等工程,農村公路里程達到400萬公里,通達99.99%的鄉鎮和99.98%的建制村。

  到2017年末,我國公路總里程已由改革開放之初的89.02萬公里攀升到477.35萬公里,年均增長4.4%;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從9.27公里上升到49.72公里;全國公路橋梁83.25萬座、5225.62萬米,分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的6.5和15.9倍。

  ■ 2.9萬公里

  高鐵營業里程比全世界其他國家高鐵總和多出1/3

  “過去,福建山多、鐵路線少,火車一直快不起來。很多旅客坐了一宿車,睡醒來納悶:怎麼還在省內晃悠?”年近九旬的張應龍,參與過鷹廈鐵路修建,在鐵路上工作了半個多世紀。隨著溫福、福廈、合福等高鐵先後開通運營,五六分鐘一趟的“公交化”動車組,形成了以福州為中心、3小時覆蓋全省地市的交通圈。一日動車交通圈則輻射京滬陜滇桂等省市自治區。“現在這麼多條高鐵四通八達,出行真是太方便了。”

  福建的鐵路蛻變,是中國鐵路網的一個縮影。從沒窗戶、咣咣響的“悶罐車”到有空調、軟沙發的“和諧號”,再到智慧化、純自主、有WiFi的“復興號”,從最高時速60公里到運營時速350公里,從最大載重3000噸到貨車重載兩萬噸,從深夜排隊搶票到手機支付購票……

  中國鐵路逐漸從追趕轉向引領,交出了令人驚艷的成績單:

  路網越來越密。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從1978年的5.17萬公里增長到2018年的13.1萬公里以上,其中高鐵2.9萬公里以上,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高鐵總和還要多出1/3。

  旅客越來越多。1978至2018年,中國鐵路旅客發送量由8.15億人次增長到33.7億人次,其中動車組發送旅客20.05億人次。“説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夢。

  物流越來越繁忙。鐵路貨物發送量由1978年的11.01億噸增長到2018年的40.22億噸,增長2.66倍。其中中歐班列自2011年開行以來,規模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僅2018年,中歐班列就開行6300列,同比增長72%,一趟趟“金火車”正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

  海外合作越來越廣泛。從援建坦讚鐵路到全産業鏈建設運營亞吉鐵路,再到中國高鐵全方位整體走出去的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中國鐵路“走出去”的步子越來越穩。

  ■ 1206.4億噸公里

  航空運輸總週轉量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二

  “以前的機票,全靠人工手寫。旅客收到的機票都裝在一個大信封裏,厚厚一沓紙,包括乘機聯、旅客聯等,由專門的送票員送到府。”南方航空公司行銷委電子商務部行銷電子化處副經理安彤指著一張客票老照片説。而在今天,乘客拿著手機上的二維碼在閘機上輕輕一掃,就能自動進關。

  小小機票的變化,折射出我國民航事業的變遷。坐飛機,從“奢侈”事兒,變成了尋常的大眾出行方式。

  先看機場、航線。截至2018年底,全國頒證運輸機場235個。其中,旅客吞吐量千萬級機場共37個,三千萬級機場10個,首都機場在去年底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為中心,省會城市和重點城市區域樞紐機場為骨幹,以及其他干支線機場相互配合的格局。到2018年,我國國內航線總數為3420條(含港澳臺航線),2018年共保障各類飛行562.4萬班。

  再看運輸生産情況。來自中國民航局的數據顯示,自2005年起,我國年航空運輸總週轉量(不含港澳臺地區)一直排名世界第二。2018年,中國民航全行業累計完成運輸總週轉量1206.4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6.1億人次、貨郵運輸量738.5萬噸,旅客週轉量在國家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比重已經從1978年的1.6%上升為2018年的31%。

  與此同時,覆蓋海內外的航線網路也漸趨完善,國際航線迅速擴張。2018年,我國已有786條國際航線,其中涉及“一帶一路”國家航線105條。

  南航777機隊的一名機長教員吳捷回憶起親身經歷來——1997年7月,南航使用波音777客機,從廣州出發,經過13個小時的不經停飛行到達洛杉磯國際機場,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雙發飛機不經停跨越太平洋的商業飛行。“廣州—洛杉磯航線剛開通的時候,每年承運旅客還不到4萬人次,如今旅客量已經超過40萬人次,增長10倍多。貨物也由當年的服裝變成了附加值更高的模具、電子産品、海鮮等。乘客原來以華人、華僑為主,現在國際客人越來越多。”吳捷説。

  國際航線不斷開闢的同時,國際交流合作也在不斷深入,截至2018年底,與我國簽署航空運輸協定的國家地區達126個。去年我國還成功舉辦首屆亞太地區民航部長級會議,通過《北京宣言》,首次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國際民航領域文件。

  劉志強 陸婭楠 趙展慧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