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能源産業為脫貧攻堅添動力

2019-01-30 08:4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位於張北縣饅頭營鄉胡家坊村的128座村級分佈式光伏扶貧電站易地聯建項目正式並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王英軍攝 (中經視覺)

  閱讀提示 

  河北張家口全市19個縣、區中有12個國定和省定貧困縣區,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張家口市考察。得知該市張北縣小二台鎮德勝村結合實際,發展農業産業化,引進光伏項目興建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幫助貧困戶增收,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希望把這種切實可行的事抓緊做起來。

  記者在張家口調研時發現,自2015年在赤城縣試行光伏扶貧試點以來,該市積極探索新能源産業扶貧路子,建立多元投資機制、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優化分配方式,穩定帶動群眾實現增收脫貧,發展新能源産業成為張家口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式。

  創新投資機制 促進項目建設 

  張家口市以建設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為契機,積極探索新能源産業扶貧路子。2018年,張家口市有17.8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3.67%,994個貧困村出列,脫貧攻堅成效顯著。2019年,全市將確保9.29萬貧困人口退出、747個貧困村出列、8個貧困縣和趙家蓬區脫貧摘帽。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天掙不到100元,現在在村裏的光伏扶貧電站做安保和清潔工作,一天150元,我們老兩口如今過得挺好。”康保縣忠義鄉郭家圍村的貧困戶黃成滿説。

  “康保縣貧困村多達165個,貧困發生率達16.8%。”康保縣縣長魏紅俠説,“考慮到貧困發生率高和致貧原因特殊,康保脫貧必須立足於資源稟賦,將開髮式扶貧與保障式扶貧並用”。康保縣將光伏産業扶貧視為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162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裝機41.52兆瓦。

  “光伏扶貧電站建設主要有3種形式——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屋頂光伏扶貧電站。”張家口市能源局局長郭俊峰介紹説,針對3種形式的不同特點,張家口創新融資模式,採取政府全資、企業全資、政府+企業、北京對口幫扶、企業捐贈等方式進行建設,充分調動新能源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效破解了項目建設資金難題。

  在創新融資模式上,陽原縣搶抓河北省重點支援深度貧困縣發展村級光伏電站全覆蓋機遇,充分運用美麗鄉村新能源示範資金,並創新採取“駐村+光伏”“百姓籌,政策補”等多元投資機制,全力發展分佈式光伏扶貧産業。目前,全縣163個貧困村的村級光伏電站已全部建成,覆蓋貧困戶9720戶。

  赤城縣則充分發揮扶貧小額信貸作用,採取“金融+光伏”的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貸款獲得建設資金,大力發展屋頂光伏産業。貧困戶每戶在銀行獲得貸款3.64萬元,在自家屋頂安裝5.2千瓦的光伏電站1座,政府部門前3年給予全額貼息。該縣目前已安裝屋頂光伏電站91座,規模達到473.2千瓦,戶年均增收2000元。

  “張家口還因地制宜建設農光互補、牧光互補、林光互補等扶貧電站,既有效避免了電網改造難、電站選址難、運營維護難等問題,又達到了充分發揮土地綜合效益的目的。”郭俊峰説。

  在位於張北縣饅頭營鄉胡家坊村的128座村級分佈式光伏扶貧電站易地聯建項目基地,一眼望不到邊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搶眼。

  張北縣縣長李鵬舉介紹,該項目是以128個村為單位統一建設,每村單體規模300千瓦,總建設規模3.84萬千瓦,創新運用“易地聯建、逐村報建、分表計量、統一輸出、整體運維”的建設模式,並網後將呈現出“新融資模式、新技術支撐、節約土地、降本增效”等示範作用。

  張北縣2016年至2017年度開始建設第一批32個村分佈式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他們發現存在電網改造難、投入大,電站選址難、變壓器安全輸送電距離遠,運營維護難、村級電站容量往往數倍于當地負荷,容易引起光伏逆變器頻繁脫網等問題。經多次請專家“會診”,最終確定了2017年9月開工的128座村級電站均採用“易地聯建”的建設模式。

  “易地聯建項目採用‘企業全額捐建’‘企業捐助+扶貧資金配套’‘全額扶貧資金’3種模式籌集項目建設資金,實現了村級電站資産和收益全部歸村集體所有,全部收益用於扶貧,確保了扶貧成效覆蓋範圍的最大化。目前,128個村16957戶3411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覆蓋,每人平均增收1500元。”李鵬舉説,易地聯建模式也確保了電站發電收益的最大化,更主要的是在土地利用上,128座易地聯建村級電站全部採用高支架方式建設,1500畝佔地中有近1000畝以上的土地可以得到二次利用。

  除了創新融資模式和建設模式,張家口的新能源産業扶貧也注重創新技術標準。2017年8月,張家口市發改委明確,今後新建項目一定要達到2017年“領跑者”技術標準,即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矽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於17%和17.8%。

  康保縣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對標“領跑者”項目,設備選型均達到“領跑者”技術標準,成為張家口市光伏扶貧的典型案例。據康保縣扶貧辦公室副主任戴建軍透露,康保縣以“領跑者”標準打造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將以每年7000余萬元的穩定售電收入貢獻于當地脫貧事業。

  此外,為有效解決部分村級電站運營壽命週期縮短、集體資産損失、盈利不足等問題,張家口市指導縣區及時建立健全了建、管、用相結合的運作維護服務機制。

  2018年,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1345.47萬千瓦,年發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其中,累計建成並網光伏扶貧電站123.7126萬千瓦,覆蓋88838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佔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的39%。

  “實踐證明,新能源産業扶貧為貧困縣區脫貧攻堅培育了新産業,為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開闢了新路徑,為解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提供了新手段,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和産業扶貧的重要方式,成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有效途徑,增強了貧困地區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張家口市委書記回建説。

  發揮産業優勢 增加就業崗位 

  “我們的大草灘成了致富灘!”68歲的張北縣二台鎮波羅素村貧困戶李兆生激動地説,“去年我一個人就分得7000多元的承包費,秋冬閒時又在電站打掃衛生,兩個多月掙了5000多元,活不重。”

  波羅素村是國泰綠能公司張北100兆瓦光伏扶貧項目所在地。項目負責人曹東介紹説,該項目擬將前3年收益全部用於支援當地脫貧攻堅事業,3年後按照股權比例持續分配項目收益,確保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同時,國泰綠能公司將從2019年起,從當地雇用人員夏秋季進行鋤草工作,並探索在板間草地試驗種植一些經濟作物,為退化草場的再利用蹚出一條新路。

  張家口市市長武衛東表示:“新能源産業扶貧應該因地制宜,發揮産業化優勢,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從建設到運維,盡可能地創造就業崗位,促進二次創業,進一步推動當地産業升級,徹底改變過去‘輸血式扶貧’的模式,逐步轉變形成‘造血式扶貧’的良性發展態勢。”

  由億利資源集團投資建設的張北縣德勝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採取了“政府政策性支援,企業商業化投資,農民市場化參與”的合作機制。電站投運後,可實現貧困戶每人每年從發電中獲得3000元收益、持續20年、精準脫貧2000人。而除了上面光伏板的發電收益之外,板下土地還可以由貧困戶承包種植蔬菜、灌木苗圃等。這樣一來,電站既可讓農戶獲得經常性收益,也可以解決當地就業,創造增補性收益。

  “村民們賺到了‘三金’,一是土地的租金;二是光伏電站的收益;三是在項目內打工的工資。算下來每人平均年收入在萬元以上。”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説,除了建設光伏電站,德勝村還在探索建設光伏冬暖棚、春秋棚以及露天大田在內的現代農業光伏協同設施,實現多産業優勢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大力實施光伏産業扶貧的同時,張家口市依託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新型城鎮化、綠色産業發展“四方聯動”扶貧開發新機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發展生物質能源,實現綠色産業精準扶貧。

  由達華工程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進行對接實施的總投資4360萬元的涿鹿縣達華致遠日産1萬立方米規模化大型沼氣項目目前正在建設當中。該項目將果蔬等有機廢棄物轉化成生物燃氣,規劃建設發酵罐6座,總容積1.2萬立方米,日産沼氣10780立方米,生産出的沼氣通過氣瓶組和運輸車銷售給涿鹿縣金鴻燃氣有限公司。該項目可年産沼渣有機肥1.47萬噸,沼液肥0.61萬噸,主要供應農業公司或種植合作社使用。安裝2台500千瓦燃氣發電機組,可實現上網發電。

  “該項目建成後,除了生産出的沼氣可供周圍居民炊用外,還將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原料收購、運輸、破碎、加工、成型及管護等工作,項目所産生的燃料收購款、生物質原料收益等均可以為相應家庭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達華集團新能源項目負責人張鐵英介紹説,該項目還可以消納秸稈等農産品廢棄物,避免村民私自燃燒造成環境污染,同時消化杏肉渣、葡萄酒渣等廢棄物,大大解決由此造成的環保問題。

  優化分配方式 確保受益範圍 

  自從2017年6月冀北電力公司投資8000萬元建設的10兆瓦商業光伏扶貧電站和300千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實現並網發電,蔚縣南留莊鎮孟家堡村每年有了75萬元的穩定收益,收益持續20年。

  為使光伏收益公平合理分配到戶,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商議,並經過村民代表評議,以獎勵孝老務工為中心,通過弱勞力公益崗和村內其他勞務相結合的方式,將300千瓦村級電站第一階段收益分配到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在10兆瓦光伏電站扶貧收益的分配上,孟家堡村制定了《“雙向積分美麗家園”管理實施辦法》,從道德建設、村容村貌、脫貧攻堅等方面按戶積分,按人兌現。正向加分,反向減分。對於獲得規定分值以上的戶,每月為75歲以上老人發放補貼;分批次對村內考上大學的學生實施獎勵;對照脫貧標準,為未達到脫貧標準的人員補差。

  “雙向積分”管理,既實現了商業光伏收益的合理分配,又激勵村民爭建美麗家園、共同為增收脫貧和鄉村振興出力。

  據張家口市扶貧辦統計,通過新能源産業為村集體創造的收益,全市創新分配方式,設置了衛生清潔員、村級光伏電站管護員、林木管護員、治安巡邏員等多個公益崗位,共安置22640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

  而隨著新能源扶貧産業在張家口的日趨成熟,收益也逐漸穩定,在分配方面,各地制定了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分配辦法,以求最大限度地讓貧困群眾受益。

  張北縣德勝村葉潤兵告訴記者,村裏建設的光伏電站年收益達72萬元,村裏除了用於各項公益崗位的支出、低保戶五保戶的兜底幫扶和邊緣戶的補貼外,還從總收益中拿出20%放在蔬菜合作社,用於擴大生産。通過滾動發展,德勝村建起280個微型薯大棚,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只需花1000元,就可租1個大棚。村民們通過種植微型薯,一年總收入達560多萬元。貧困戶徐海成最初租種了6個微型薯大棚,去年,他擴大規模,與別人合租了20個大棚,今年預計能凈賺20萬元以上。而村集體向村民出租大棚收入41萬元,僅此一項每人平均增收4790余元。2018年底,經張北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復核確認,德勝村只有1戶2人因病達不到脫貧標準,貧困發生率為0.17%,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摘掉了貧困帽。

  “對新能源産業扶貧工作,張家口高度重視,積極落實,高標準完成,全市新能源産業扶貧工作取得有效進展,各項新能源扶貧産業健康快速發展,穩定帶動群眾增收脫貧。”回建表示,張家口將繼續充分發揮光照資源豐富的優勢,緊緊圍繞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發展好各項新能源扶貧産業,讓新能源真正成為脫貧攻堅動力源,確保到2020年,張家口如期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