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靠“買買買”網際網路行業 下半場的重心該轉移了

2019-01-30 08:47: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中國在前端消費側的數字化程度全球領先,消費行為高度數字化,數字化創新應用和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反觀後端,産業網際網路總體上仍處於追趕先進水準的階段。

  這是BCG(波士頓諮詢公司)、阿裏研究院和百度發展研究中心近日在京聯合發佈的報告《解讀中國網際網路新篇章:邁向産業融合》中提到的。

  這不禁引人深思,靠“買買買”,網際網路行業能走多遠?網際網路行業未來將走向哪?

  網際網路的兩條腿一長一短

  如今,網際網路無處不在,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食住行4個領域,中國的數字化程度都很高。比如,在飲食行業,從排隊、點餐、派單、支付到會員管理,均已實現高度數字化。在出行方面,滴滴2017年在國內的日訂單量已經達到2000萬單,而Uber在全球的日訂單量為1500萬單。

  然而,與消費網際網路的領先態勢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産業網際網路仍在追趕全球領先水準。

  以製造業的數字化為例,根據凱捷諮詢公司針對全球1000個製造業企業的調研顯示,截至2017年3月,中國數字化工廠佔比為25%,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具體來看,中國製造業領域的數字化發展在智慧互聯、資訊整合、數據決策以及人機協作4個核心方面與全球領先水準還有一定差距。

  其中,在智慧互聯方面,中國在工業感測器上的總體投入與美國相比雖然相差較小,但是在對智慧互聯程度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智慧感測器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中國的智慧感測器在工業感測器的滲透率僅為5%,而美國為12%。

  不過,業界認為,在部分新興技術領域,中國數字化程度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以無人駕駛為例,數據顯示,在2017年,中國不論在估值超過1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數量,還是初創企業累計投融資總額,乃至技術人才儲備方面,都處於領先水準。

  中國企業更側重應用

  對於産業網際網路的相對短板,BCG全球合夥人兼董事經理李舒分析説,究其根本,後端製造業的數字化發展程度總體上受制于製造業整體的發展水準。中國製造業的附加值在總産值中佔比僅為21%,而美國則達到37%。同時,中國製造業的資訊化基礎還有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一項針對6個國家148位製造領域的資深專家進行的調研顯示,中國受訪的專家更多認為針對前端消費側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多的産品是製造業升級過程中的商機。而德國的受訪專家則更多認為生産製造的優化才是商機。

  “中國企業相對而言更側重應用和産品創新,這也決定了後端製造業的數字化發展要慢于消費側的數字化發展。”李舒説。

  對此,有評論提醒説,如果過於偏向消費網際網路或應用性技術,而在産業網際網路和底層技術領域發展緩慢,就可能浪費資訊産業上的特殊機遇。

  不過,從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的實踐來看,消費網際網路和産業網際網路並非是割裂的兩個獨立個體,而是互動的。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裏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表示,前端高度發達的消費網際網路累積了大量消費數據,為後端價值鏈賦能,帶動了後端産業網際網路的發展。

  以天貓新品創新中心為例,該中心通過分析其前端積累的6億消費者的全渠道消費數據以及運用數字化調研工具,為合作方的後端生産進行數字化賦能,使得後端生産企業能更精準地設計及孵化新産品並縮短上市週期,同時更高效地通過柔性供應鏈加快産品的迭代速度。

  下半場的重心向産業網際網路轉移

  實際上,業界已經認識到消費網際網路和産業網際網路一長一短的問題。近來,不少網際網路企業或表態,或用實際行動,紛紛進軍産業網際網路。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秘書長盧衛認為,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的加速融合,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大趨勢。

  BCG的報告則指出,中國網際網路下半場的重心將向産業網際網路轉移。網際網路企業需要將重心從它們熟悉的前端消費和應用層面向後端産業以及價值鏈上游發展,這無論在企業運營、組織架構方面,還是在技術發展層面都將是全新的挑戰。

  李舒認為,在消費網際網路帶動産業網際網路發展這個獨特的中國數字化發展路徑中,網際網路企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中國網際網路人口紅利逐漸放緩,網際網路企業需要新的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線上資源相對集中,網際網路巨頭企業有較大優勢走向線下。

  而對於走向線下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説,建立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成為一個較為流行的模式。據統計,全球産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大約150個,而中國具備一定産業影響力的産業網際網路平臺就已超過50個。

  有學者撰文指出,發展産業網際網路難點在於各産業都具有自身的特徵,使得發展産業網際網路的規模優勢很難實現。此外,産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需要多個環節環環相扣,很難像消費網際網路那樣實現單點突破。要突破種種限制,推進産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就必須綜合運用政府、網際網路企業以及傳統企業這三者的力量。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