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展望“智慧社會”:增強勇闖“無人區”的原創力

2018-12-04 08: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增強勇闖“無人區”的原創力(評論員觀察)

  ——展望正在到來的“智慧社會”②

  曹鵬程

  只爭朝夕,不斷激發原始創新能力,我們就能在“無人區”爭取領跑,牢牢把握住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

  近日,31個省份機構改革方案全部“出爐”,除了大幅精簡機構,不少地方也設置了一些帶有特色的新機構。有媒體發現,貴州、重慶、廣東等地都提出要組建專門機構,負責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管理、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工作。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大踏步趕上時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確認了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産力”,抓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人工智慧加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徵,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刻改變人類生産生活的“現在進行時”,也是對如何認識和抓住新機遇的清醒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慧等重大創新添薪續力。

  在這個機遇難得、稍縱即逝的時刻,科學家、企業家等群體的“衝鋒陷陣”固然不可忽視,決策者、治理者所拿出的“火力配置”也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創新”問題,最近又特別提出:各級領導幹部要努力學習科技前沿知識,把握人工智慧發展規律和特點,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援,形成工作合力。創新本就不存在既定路徑,而是一個激發百舸爭流的過程。特別是人工智慧領域,其發展方向和突破點就像沒有道路的“無人區”。當此之時,各級領導幹部尤需迅速轉換到“領跑思維”,加強研判,統籌謀劃,協同創新,穩步推進,把增強原創能力作為重點,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夯實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

  “雨滴匯入山谷的具體路徑是不可預測的,但它的大方向是必然的。”對於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重大意義,中央已有明確要求,國家也制定了具體發展規劃。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儘快打開視野,發現、培養、使用一批能夠跟上思路、具備科學素養的幹部,進而激發全社會勇闖“無人區”的原創力。如果沒有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不同向度的變革性、顛覆性變化的積累,從0到1的突破就難以實現;如果不能善用海量數據資源、巨大應用需求、深厚市場潛力等優勢,不能正視關鍵技術等短板,就難以應對“奇點”的到來;如果我們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不夠多和全,衝擊第一方陣的先鋒梯隊也將難以建功。

  特別是對待人工智慧領域不斷涌現的具體創新,我們更應該磨煉基於科學、放眼未來的判斷力和決策力。比如有的創新也許會産生一些新問題,但如果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於公共安全和生態保護,不妨保持一份“謹慎的樂觀”,多看一段時間再總結。“在荒漠裏再好的樹苗都成活不了,在沃土裏枯枝都能發芽。科技主管部門是選苗還是培育土壤呢?”一線幹部做過的這個比喻相當生動,在人工智慧這個前沿領域,“選苗”固然不能忽視,“培土”卻更為重要。把科學思維融入工作流程,多一些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少一些拍腦袋的隨意,微觀創新就會自由生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近代以來,我們已經多次同這樣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擦肩而過。這一代人已經有資格與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這次我們不能再掉隊。只爭朝夕,不斷激發原始創新能力,我們就能在“無人區”爭取領跑,牢牢把握住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