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緊缺 應屆博士生年薪高達80萬

2018-12-03 09:3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2018世界移動大會上,工作人員進行5G+人工智慧技術展示。新華社記者 方 喆攝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中國賀歲電影《天下無賊》中這句有名的臺詞,在當今人工智慧領域同樣適用。作為一個誕生了60多年的詞彙,人工智慧技術正加快運用到各個傳統行業中,國內外巨頭紛紛佈局,該領域人才也愈顯緊缺。專家表示,中國人工智慧産業起步比較晚,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差距。但隨著網際網路發展,中國磨練出一大批應用型人才,他們將在人工智慧的新舞臺上,加速奔跑。

  博士年薪高

  一年前,人工智慧領域的應屆碩士生大約能拿到30萬元年薪,博士生則高達50萬元。現在,企業給應屆生的薪水提高了10%至20%,一些企業給博士生的年薪升至80萬元。這是近日在廣東深圳召開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人才與智力交流會上了解到的情況。

  人工智慧人才薪酬的持續攀升,源於近年來人工智慧行業的火熱發展。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上,各國工業和網際網路巨頭都帶來了人工智慧技術,在中國“首秀”:服務領域,活躍在進博會新聞中心的“豹小秘”,為參會人員提供智慧引領、服務接待等;工業領域,焊接、檢測等工業機器人既能完成複雜的車身精細化掃描,搬運、協作等功能也不在話下……這一系列“+AI”的場景已經走到各傳統行業中,解決痛點、提高效率。而推動這些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落地的,正是活躍在全球各家科技公司的人工智慧人才。

  根據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發佈的《全球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專業人才數量超過190萬,這一領域的人才需求在過去3年間增長8倍,且缺口仍在擴大。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畢業人工智慧領域的學生約2萬人,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據估計,中國人工智慧學科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接近百萬。

  培養跟不上

  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供需差距為何如此大?相關運用不斷突破,促進各國不斷部署人工智慧發展戰略,這是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得益於數據、算力和演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慧近年來開始進入落地實踐階段。以深度學習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正在語音識別、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展露強勁發展勢頭,相關應用突破還可能給醫療、交通、製造、金融、教育等領域帶來巨變。

  正是看到其巨大潛力,全球各主要國家紛紛開始部署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紛紛加入新一輪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軍備競賽”。

  中國雖是後來者,但政策跟進速度也很快。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人工智慧”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後,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人工智慧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而根據騰訊研究院發佈的《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産業發展全面解讀》報告,2017年中國有592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3.92萬人。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由於中國高校在較長時間內沒有人工智慧專業,這也導致了國內相關人才供給不足。

  引才出實招

  “中國是製造業和網際網路大國,將為全球人工智慧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場景。”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曾這樣説。的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在製造業和網際網路領域磨練出一大批應用型人才,他們將在人工智慧的新舞臺上,加速奔跑。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網際網路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等機構最近發佈的《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長三角地區的數字人才達到11.8萬。專家表示,數字人才是資訊通信技術的專業技能和補充技能人才,他們是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智慧製造等多個領域發展的“主力軍”。

  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已經發現了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這一人才紅利,加快了國際融合步伐。在上海,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微軟、亞馬遜等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設立了人工智慧科研機構,打造“廣邀英才、全球交流”平臺。

  中國地方政府也開始加快了引進人工智慧人才的步伐。浙江計劃用5年時間引進10萬名人工智慧人才,還將建立全球人工智慧人才數據庫,為人工智慧人才提供覆蓋創業全週期的金融套餐,並且支援浙江高校建設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和專業,擴大人工智慧方向研究生的培養規模。

  專家預計,伴隨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大,中國有望吸引更多人才來華從事人工智慧行業。

  記者 彭訓文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