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糧食庫存多會花財政的錢 這個賬划算

2018-05-14 08:5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糧食豐收絕不是負擔(話説新農村) 

  新時代的糧食豐收,是結構調整前提下的豐收,是滿足消費者對美好新生活追求的豐收 

  “禾割禾割,禾割禾割”,立夏剛過,布穀鳥的叫聲開始在南方的田野上空催促著農時。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今年夏糧豐收大局初定。由於小麥收儲價格在去年底之前就由有關部門發佈,符合農民的收益預期,此時農民就像候著媳婦生娃一樣期待著顆粒歸倉。

  即便如此,種糧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還有待更快些。種植大戶普遍反映,流轉了上百畝的土地,刨去成本,每年種糧有20多萬元凈收入。給人的感覺是,種糧收益還蠻不錯。但一算細賬,就發現農民種糧成本還是偏高。化肥農藥、季節工,再加上流轉土地應付款,綜合起來的種糧成本與售糧收入基本持平或略低。農民種糧的凈收入,並不主要來自糧食價格,而是來自種糧補貼等轉移支付。總的來看,目前農民種糧收入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牢固。“種糧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在很多地方都是既成事實。擺在農民面前的一串現實考題,就是還要不要種糧?種糧劃不划算?還要不要多打糧?要打什麼樣的糧食?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民以食為天。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一旦沒了糧食,或是糧食不夠吃,那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呢?絕對不可想像。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地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糧食生産不是要不要,而是必須要。這個必須要,是我們黨的一貫決策。黨中央一直把“三農”問題當作“重中之重”,堅持不懈重農抓糧,農業農村發展才有現在來之不易的局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有現在來之不易的基礎。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夯實農業生産能力基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這個必須要,由糧食生産特點所決定。對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來説,糧食生産既是經濟範疇,也是社會範疇。對農民來説,糧食生産是生計;對國家來説,糧食生産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糧食生産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加強,而不是削弱、淡化甚至漠視。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基層幹部在農業農村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時候對抓糧食開始迷惑起來,似乎抓糧食不那麼重要了,甚至認為“自己一不小心就讓糧食又豐收了”。於是,在結構調整上,自覺或不自覺地放鬆了糧食生産,經濟作物種植代替糧食作物種植的苗頭開始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現。

  糧食豐收是負擔嗎?不是。新形勢下,追求糧食豐收是基層幹部和億萬農民的生産定力,這一點始終不能改。糧食庫存多了,就不生産糧食了?也不是。糧食庫存多是大國定力之源,庫存固然會花掉一些財政的錢,但獲得的是國家社稷的安全。這個賬,划算。

  糧食豐收要適應形勢的變化,要順勢而為,讓現在的糧食豐收同過去的糧食豐收的內涵不一樣。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農業發展從追求規模數量到追求高品質發展;同時,農業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新的變革,從粗放到集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正在注入波瀾壯闊的糧食生産之中。

  新時代的糧食豐收,是結構調整前提下的豐收,是農産品供給從粗放到精準的豐收,是農産品品質安全可靠的豐收,是滿足消費者對美好新生活追求的豐收。這樣的糧食豐收,還遠遠不夠多。這樣的糧食豐收,絕不是負擔,而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動。(高雲才)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