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善投資環境 吸引更多外資 ——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長湧

2018-05-14 08:34: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如何更好地打造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近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綜合研究室副主任楊長湧接受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

  問:過去,中國吸引外資主要靠優惠政策,現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資環境。對此,該如何理解?

  答: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中國利用外資面臨的形勢和環境也發生著深刻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直接投資流量大幅下降,近年來雖在波動中呈現恢復性增長,但一直未達到危機前高點。目前,各國紛紛出臺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加快簽訂各類投資協定,增強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對有限投資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國際産業佈局深刻變化,主要發達經濟體力促再工業化、力推資本回流、力爭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制高點,我國在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引資中面臨發達經濟體的壓力。同時,東南亞、南亞等不少發展中國家利用低要素成本優勢大力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在吸引勞動密集型産業投資方面也會對我國形成擠壓。

  從國內看,我國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吸引外資的優勢已經消失,而廣闊市場空間、良好人力資本和産業配套能力等三大新優勢已初步形成。要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關鍵在於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打造更加法治化國際化的規則體系和制度環境,使其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

  此外,過去外資企業主要看重我國的優惠政策,期望享受土地低價供給、稅收優惠等政策紅利。隨著我國傳統比較優勢弱化,外資企業更看重我國營商環境的法治化、便利化,期望在市場準入、行業競爭、法律實施等方面與內資企業享受平等待遇,要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更好開拓內需市場。

  問:從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看,要改善投資環境,需要實現怎樣的轉變?

  答:從市場環境看,發展經驗已經深刻表明,誰掌握了市場需求,誰就在吸引投資方面掌握了最大主動權。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目前,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不少跨國公司都將開拓中國市場作為最重要的戰略。這就要求我國系統設計政策框架,通過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準、推進新型城鎮化等措施,打造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等收入階層消費群體,將內需潛力真正釋放出來,讓廣闊市場空間成為吸引外資的強大磁場。

  從制度環境的角度看,隨著外資企業訴求深刻變化,優惠政策在良好營商環境中的重要性下降,我們應著力從政策優惠向制度規範轉變。這就要求我國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等開放高地建設為主要抓手,對標國際高標準,形成市場配置資源新機制、經濟運作管理新模式,通過向全國複製推廣相關經驗,完善法治化國際化投資環境,極大降低市場主體面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問: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

  答:首先,要打造充滿活力的市場需求環境。我國應多措並舉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讓居民安心放心消費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機制;適應性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建立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障隨經濟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堅決打擊各類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凈化消費環境。

  其次,要打造不斷開放的市場準入環境。開放的市場準入環境,是良好營商環境的第一塊“金字招牌”。我國應將大幅放寬市場準入作為創造更有吸引力投資環境的重要任務,確保銀行、證券、保險、汽車等行業的開放措施儘快落地;對金融、保險等行業在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等方面給予外資企業更大空間;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加快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複製推廣。

  再次,要打造規範高效的智慧財産權保護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倡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産權創造、保護、運用。因此,應以重新組建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為契機,積極指導專利商標的綜合執法,更有力地打擊各類智慧財産權侵權行為;以《專利法》修訂為契機,加快建立智慧財産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升違法成本;深化智慧財産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平衡有效的智慧財産權國際規則;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佈局,加快建立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維權渠道。

  此外,要繼續推進自貿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因此,要鼓勵地方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強化改革舉措系統整合,在自貿試驗區創造極簡極優的營商環境;要按照黨中央部署,逐步探索、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著眼于推動貨物、資本、技術、人才等優質生産要素自由高效流動,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同時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為全國其他地方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徑。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