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體制改革是增強經濟活力必由之路

2015-06-02 14:14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5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五月中旬在京召開。增強改革的緊迫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筆者認為,在複雜的形勢面前,再度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應該成為應對經濟挑戰的必由之路。

  在新常態條件下,重提經濟體制改革應該有新的經濟高度,是新語境下改革深入核心的議題,是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最終的體現,與三十年前經濟體制改革有重大差別。三十年前的改革開放,把經濟引入了發展軌道,走出了一條漂亮的上升通道。但經濟發展高潮過後,經濟增長也會有回落整理的時期,有時候為了長期發展目標,也需要主動選擇轉型整理,“揚棄”粗放式的發展方式。經濟要進一步上臺階,呼喚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當前,中國經濟雖然面臨下行壓力,有多重風險困擾經濟前進的步伐。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增長,經濟活動中將出現許許多多不可測的新變化,這些滲透在經濟驅動力中的巨大變數,不僅改變著中國經濟的數量和規模,還塑造著中國經濟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梯度,最終更將改變著中國經濟的內在結構和品質,通過市場決定作用建立靈敏的價格反映機制,無疑會促進經濟體制改革走向成功。

  同時,理順投融資機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是提升市場效率的關鍵。前期建設遺留的債務,都需要妥善的方式處置。無論是中央財政安排額度,置換萬億地方政府債務,把高息短期債置換為低息長期債,減輕地方償債的壓力;還是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不斷降息降低準備金,壓低社會融資利率水準,保持處置債務的有利條件;還是收緊地方政策事權,淡化經濟增長數量評價指標,抑制鋪攤子上項目的衝動;還是大力促進“網際網路+”,拆除運營商高流量費的藩籬,推動網際網路經濟的井噴發展;還是加大科技研發水準,提升科技對經濟轉型貢獻度,建設創新型經濟的國家……所有這些對策,既是化解債務風險的方式,也是重塑經濟活力的方式。這些政策有助於減緩經濟增速下滑,有助於防止階段性停滯,有助於克服短暫性經濟增長率快速下降的局面,更有助於消除全世界對中國經濟危機的擔憂。

  第二,圍繞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推動頂層設計的經濟體制改革,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一方面,政府“看得見的手”在不斷發力。不僅是降息等貨幣政策積極作用,向市場傳遞降低融資成本,支援實體經濟的信號。另一方面,市場“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體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效用。市場對經濟的掌控力,更多體現在調節資金供給,驅動資本流向價值洼地。

  第三,圍繞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推進重點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深化國企國資、重點行業、非公經濟等領域改革,就是改革的主要抓手,賦予微觀主體企業創新活力也很重要。

  筆者相信,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的挑戰將逐漸化解,經濟的活力將顯著增長。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