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中韓正式簽署自貿協定 超90%商品實現零關稅

2015-06-02 14:16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超90%商品實現零關稅

   中國和韓國昨日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範圍最為全面的一份自貿協定。

   追逐時尚的中國女孩們無需代購、海淘,就能接軌“首爾價格”和流行。

   而對於投資者,自貿區給中韓貿易、海運、旅遊等領域注入的強大活力,已經提前在資本市場上演。

   “女孩們的自貿協定”

   《來自星星的你》裏閃過的每一款彩粧,都掀起購買熱潮。數據顯示,韓國化粧品一個月的出口就達3億美元。以化粧品為代表的韓國高品質消費品,正成為新韓流的代表。

   這也讓女孩們對中韓自貿協定充滿熱情。協定生效之後,韓國化粧品有望變得更便宜,有人甚至將這一協定稱為“女孩們的自貿協定”。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4年全年,韓國對中國出口“精油及香膏、香料製品及化粧盥洗品”總額達5.98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89.3%。而2015年僅一季度就已達2.6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4%,約是去年總額的44%。

   隨著自貿協議的正式簽署和生效,6.5%至10%的韓國化粧品進口關稅將逐步取消,最終銷售價格有望降低近20%。

   除了化粧品外,自由貿易協議內容還涉及韓國有名的整形業。持有韓國醫師執照的醫生可在中國進行短期行醫,期限有望從6個月逐漸延長至1年。國人不出國門即可享受到韓國整形醫生的“到府服務”。

   零關稅商品超過90%

   昨天,中國商務部發表聲明表示,中韓自貿協定對中韓雙方而言是一個互利、雙贏的協定,實現了“利益大體平衡、全面、高水準”的目標。

   最受國人關注的化粧品只是中韓自貿協定龐大免稅清單中的一部分。

   根據協定,在開放水準方面,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協定範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共17個領域,包含了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採購、環境等“21世紀經貿議題”。

   自貿協定生效後,人們在家門口就能嘗到原汁原味的進口泡菜。韓國生産的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小型生活家電等在中國市場也將更有競爭力。

   同時,雙方還承諾在協定簽署生效後將以負面清單模式繼續開展服務貿易談判,並基於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開展投資談判。

   不過,部分韓國農産品和汽車、汽車零部件等,未被列為關稅減讓對象或中長期實現貿易自由化的對象。

   中韓自貿區概念股漲停

   自貿區的簽署往往會帶動資本市場追逐熱潮。受自貿協議簽訂影響,中韓間的化粧品、沿海港口、陸路交通、航空運輸、商業貿易等行業相關概念股有望受益。

   昨天,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反映了投資者的期待。大連港(601880)、日照港(600017)、營口港(600317)等中韓自貿區概念股漲停。

   港口和海運作業成為首先受益的板塊。一方面,自貿區協定生效後,貿易規模有望顯著增加,中韓貨物貿易大多以海運為主,從而帶來港口吞吐量和海上貨物運輸量的相應提高;另一方面,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中包括通關便利化和檢疫負面清單等優惠政策,將大幅度節約港口和海運環節的時間成本。

   目前中韓雙邊貿易規模已經達到3000億美元。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將會極大地刺激雙邊貿易,有專家預計五年內貿易規模就會突破4000億美元。

   ■專家説

   中韓自貿協定“含金量”最高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昨日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韓自貿協定是目前中國簽署的自貿協定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個。

   中國瑞士自貿協定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定,但是,瑞士是內陸國家,總體貿易規模有限。“中韓之間貿易、投資額較大,又是經貿關係緊密的鄰國,地緣優勢帶來很大便利性。而且中韓兩國産業互補、分工合作,可以形成相互拼接的産業鏈。”

   白明表示,韓國國內市場狹小,此次和中國簽訂協議,有利於其進一步打開市場。對於中國而言,近年來各種要素成本上升,對外貿易面臨轉型升級,自貿協定的簽署有利於産業間的合作,“走出去的機會多了,資源配置將更有效益。”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