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如何用好個人房貸這把鑰匙

2014-08-20 13:2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調控已經實施了五年多時間,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開發商以及炒房者,都已經變得比較理智了,不會再做房價的文章了。特別是炒房者,前一輪的炒房,已經讓相當一部分炒房者嘗到了惡炒的苦楚,不會再去瘋炒商品房。而且,銀行在放個人房貸政策上,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給炒房者盲目提供貸款支援了。所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主要是剛需消費。這樣的消費,即便再熱一些,對市場也不會産生大的負面衝擊和影響

  雖然多數地方已經放開了限購政策,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對市場的影響並不明顯,一些地方甚至産生了相反的效果。

  與此同時,一些急於從房地産市場找到“興奮點”的地區,又將目標轉向了信貸政策。如四川省出臺的財政補貼房貸政策,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其他一些地區,也都出臺了一些不同性質的政策。

  顯然,在信貸政策上做文章,比放鬆限購要有效得多。凡是出臺信貸方面鼓勵政策的地區,樓市的反映都要積極得多。關鍵在於,銀行在住房信貸政策的運用方面,會不會與地方政府站到一起。

  事實也是如此,個人房貸這把鑰匙,已經成為當前房地産市場最為關鍵的一把鑰匙。為什麼前些年的住房銷售形勢那麼好,為什麼商品房的炒作那麼狂熱,説到底,就是信貸為房地産市場的瘋狂起到了最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成為住房投資、投機、炒作等最重要的力量。如果沒有銀行提供貸款支援,很多投資、投機、炒作行為就難以發生。這一點,從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出現炒房者“斷供”也不難看出。

  現在的問題是,雖然從目前房地産市場的實際情況看,由於持續的調控和限購、限貸等,不僅有效遏制了住房投資、投機和炒作現象,使房地産市場回歸理性的特徵日益明顯,而且也將相當一部分剛需給壓制住了。一些迫切需要買房,卻又無法從銀行獲得個人住房貸款的購房者,也在調控政策的作用下,被一再取消和推遲買房計劃,最終,又使得房地産市場的供需矛盾進入了另一種不合理狀態。

  我們説,過度的狂熱和炒作等,會使房地産市場失去理性,同樣,過度的調控和控制,也會使房地産市場失去理性。所不同的是,前者主要是導致房價失去理性,使多數人失去買房能力。後者則導致市場供求關係失去理性,該買房的暫時放棄了買房機會。必須看到,兩種現象都不利於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房地産市場回歸理性。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對多數購房者來説,希望銀行能夠給予信貸方面的支援,以便於能夠及時購買到自己需要的住房。但是,由於前階段大量投放出去的個人房貸資金,相當一部分是被炒房者佔用的,真正需要購房的消費者並沒有能夠從銀行獲得足夠的信貸資金支援。因此,需要個人住房貸款的消費者還很多很多。可是,在調控政策下,個人房貸政策也被及時收緊了,購房者要想從銀行獲得住房貸款支援並不容易。也就是説,個人住房貸款規模擴大與購房者實際獲得的貸款支援並不對應。相反,炒房者佔用的大量資金,則在房價大跌中風險越來越大。

  按理,從人民銀行喊話到銀監會放寬個人住房貸款政策再到地方政府的迫切心情,個人住房貸款這把鑰匙應當及時將大門打開,給購房者提供信貸資金支援了。但是,此時的銀行並不積極。即便各大商業銀行同意開啟這扇大門,如一些銀行已下調了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但是,到了具體操作層面,仍然會十分小心、十分謹慎,條件和要求也更加苛刻了。如此一來,個人住房貸款對房地産市場的影響也受到了嚴重遏制,並沒有能夠真正對房地産市場形成有效提振。

  説實話,按照目前的實際狀況,特別是購房者心理,如果能夠有效運用好個人房貸這把鑰匙,對房地産市場的正面作用與影響還是很大的。在房價暫時不會大幅反彈的情況下,放寬個人房貸政策,滿足剛性需求者的購房要求,提供必要的個人住房貸款支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要知道,調控已經實施了五年多時間,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開發商以及炒房者,都已經變得比較理智了,不會再做房價的文章了。特別是炒房者,前一輪的炒房,已經讓相當一部分炒房者嘗到了惡炒的苦楚,不會再去瘋炒商品房了。而且,銀行在放個人房貸政策上,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給炒房者盲目提供貸款支援了。所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主要是剛需消費。這樣的消費,即便再熱一些,對市場也不會産生大的負面衝擊和影響。

  所以,按照目前穩增長和穩樓市的共同需要,有關方面應當認真思考一下如何運用好個人房貸這把鑰匙了,要將這把鑰匙的作用好好發揮一下了。如果個人房貸政策用好了,也可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再出臺諸如財政補銀行這類政策。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