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樓市變局:辯證看待“拐點” 限購進退兩難

2014-07-18 11:01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4年已經過半,伴隨著一些地方樓市庫存高企、成交低迷,呼和浩特、南寧、銅陵、濟南等城市陸續放開限購。與此同時,各界爭論再度熱了起來。

  辯證看待“拐點”

  “拐了”還是“沒拐”?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世界是綠的還是紅的一樣。實際上,世界是萬紫千紅的。房地産“拐點”對不同地方意義也不同,有的要及時調整,把握由“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的窗口期;有的還沒嘗過“黃金時代”的味道;也有的地方恐怕要為“青銅時代”甚至“黑鐵時代”做準備了。

  擺脫財政賣地依賴

  對本輪土地市場遇冷,地方政府決不能再以救市為名“放水”托起地價,而應從病根入手,克服“土地財政依賴症”。地方之所以如此依賴賣地收入,深層次問題是在現行財稅體制下,地方缺少穩定的收入來源和增長機制。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明確了以房地産稅等為主的土地生財新機制和地方稅收體系呼之欲出,能夠徹底扭轉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為地方提供新的收入機制。

  限購進退兩難

  限與不限,本應屬於因地制宜的選擇,畢竟,房地産市場區域差異性很大。但一直以來,因為限購帶有濃郁的行政色彩,被貼上“政府調控決心”的標簽,使地方政府無法真正按照市場規律決策。

  擠出“政績泡沫”

  商業地産項目異常火爆背後,一些地方政府的畸形政績觀在推波助瀾,似乎一個城市沒幾個“高大上”的購物廣場就面上無光。城市綜合體、超級購物中心、娛樂商城,打著各種旗號高速膨脹的商業地産,本質是在房地産調控政策下,逐利資本改頭換面與“賣地財政”暗合生出的“政績泡沫”。

  摸清“家底”再發力

  房地産市場十年調控的經驗教訓表明:用行政化手段調控很難發揮長期療效,而市場化調控手段卻可以發揮釜底抽薪的作用。不掌握完整住房資訊就對房地産市場作出判斷無異於“盲人摸象”,碎片化、不完整、割裂的資訊可能會扭曲市場甚至會破壞市場。

  (摘自新華時評)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