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初評 五本藝術書籍入圍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14:55 來源:深圳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藝術與出版迅速繁榮發展的今天,與藝術相關的出版物正在日漸引起大眾的關注。2014年2月14日下午,由雅昌藝術網發起的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藝術出版物初評評選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行。十位來自藝術界、出版界、媒體界的專家評委匯聚一堂,從五十本待選書目中,經過幾輪投票,評出了五本入圍名單。與此同時,現場舉行的“輸出與輸入:中國當代藝術出版物的國際挑戰” 微論壇,也為中國藝術出版物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挑戰。 記者 梁瑛

  打造藝術界奧斯卡

  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是由雅昌藝術網打造的集藝術評選、藝術展覽與年度論壇為一體的專業性權威藝術評選平臺,活動旨在對每個年度藝術家、藝術事件及藝術市場等進行年度性總結與評選。以學術建設為核心,由專業領域的評委及藝術愛好者共同參與,是藝術界推廣中國優秀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事件的重要平臺。該活動的願景為打造 “華人藝術界至高獎項”,從2006年起,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其中,年度藝術出版物的評選從第三屆開始。

  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評選範圍是由華人作者原創,且有國內出版社ISBN書號的藝術出版物。評委會通過從選題思路、內容編輯、學術影響力、裝幀設計、印刷品質等方面綜合評價本年度的各類藝術出版物,最終評出年度藝術出版物大獎。自2007年開始評選以來,共有《吳冠中全集》、《85美術運動—80年代的人文前衛》、《20世紀中國藝術史》、《陸儼少全集》、《美術史與觀念史(V、VI)》《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新版)》、《博物館懷疑論—公共美術館中的藝術展覽史》、《當代藝術與藝術史寫作》、《〈藝術的故事〉箋注》、《立場:鄒躍進美術理論與批評文集》等十本藝術出版物獲此殊榮。其中2007年3本,2008年3本,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各一本。而2010年的獲獎作品《當代藝術與藝術史寫作》正是深圳本土藝術評論家魯虹和孫振華主編的作品。

  本土學術力量參與評選

  根據《AAC藝術中國評選辦法》評選辦法,學術類十大獎項的初評評選分小組進行,每組由組長邀請共計十位初評評委參與評選,初評評委結合初評資料進行新增提名,最終投票評選,經過提名之後投票選出前五名入圍名單。

  從去年開始,藝術中國首次在廣州、武漢、重慶等地舉行地方論壇,論壇邀請各藝術門類、各藝術領域專家學者,盤點梳理全年藝術動向,對前一年度藝術界重點熱點問題進行學術梳理、回顧與反思。而今年年度出版物的初評和論壇選擇了深圳,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區域化的初評帶動藝術界相關問題區域化的思考,為擴大當代藝術的影響力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在本次評選中,主辦方邀請了不少本土學術力量。

  年度藝術出版物組長由廣州美術學院教授、OCT當代藝術中心執行館長黃專擔任,邀請《藝術與投資》&《當代藝術與投資》執行主編董冰峰,《鳳凰週刊》主編鄧康延,廣州美術學院史論係教授樊林,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詩人、策展人韓湛寧,《城市畫報》主編劉瓊雄,批評家、策展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教師魯明軍,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批評家、策展人皮道堅,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主編張清,批評家、策展人朱朱共十位嘉賓擔任初評評委,對於2013年度具有較高學術貢獻的藝術出版物進行評選,最終投票評選出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藝術出版物五名入圍者。

  據了解,目前進入前十名的入圍書目包括《黃山圖:17世紀下半葉山水畫中的黃山形象與觀念》、《中國畫家與贊助人——中國繪畫中的社會及經濟因素》、《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上、下)》、《攝影展覽指南》、《中國攝影史(西方攝影師1861-1879)》、《現代生活的畫像——馬奈及其追隨者藝術中的巴黎》、《古刻新韻——中國古代版畫聚珍》、《元畫全集》、《詹森藝術史》、“蜜蜂文庫·當代藝術書係”等。主辦方表示,本次初評的結果暫時還不能公佈,究竟哪本藝術出版物會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今年的年度藝術出版物大獎呢?一切謎底將在3月底之前揭曉。

  中國藝術出版發展遲滯

  除了現場進行的“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初評評選”之外,主辦方還推出了藝術中國微論壇“輸出與輸入:中國當代藝術出版物的國際挑戰”。這一論壇主題,正是源於目前國內藝術出版物的發展現狀。

  雅昌藝術網媒體中心執行總編輯謝慕表示,近年來藝術出版物的種類開始變得更加豐富。“一方面是量的增多,藝術家、藝術評論人都在積極尋求發聲平臺和發聲渠道,在這種‘話語權’爭奪的激勵下,優質的藝術出版物便可催生出爐;另一方面,過去中國的現代、當代藝術理論基礎幾乎全部發源於西方,致使一部分中國藝術家産生了‘救贖’本土、重建本土性的強烈意願,他們不僅致力於新式藝術創作實踐,更要努力拓展藝術理論研究的板塊,而‘出版物’顯然更能承載他們的夢想。”

  不少攝影門類的藝術專著,在本次評選中榜上有名。“過去,常有人説,攝影‘有術無學’,而獨立攝影、自由攝影的興起,以及中國本土不斷涌現 的基層攝影團體,他們都積極在拓展、挖掘攝影中的藝術元素,並將其內化成藝術理論。”謝慕認為,對於長期以來主流話語世界僅將攝影視為宣傳工具、視為休閒娛樂的中國而言,攝影能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藝術的解放,足可佐證中國藝術界的話語環境正在發生良性改變。

  但這種話語環境與世界最前衛的藝術語境相較,仍有明顯差距。黃專稱這是一個“不為大家緊迫認識到的問題”,認為“中國的藝術出版和世界的距離比藝術與世界的距離還要大”。“出版和學術研究是連在一起的,就像藝術創新和展覽是連接在一起是一樣的”,在黃專看來,學術研究與出版、藝術基金、藝術教育就像冰山下的巨大底座,雖然在海面之下,平時看不到,但如果“沒有這三塊,水面上面的就變成一個浮冰了,可以漂到任何一個地方,也可能會垮掉。”

  如果説,在過去三十年,我們的藝術出版物重要是從西方輸入新的藝術觀念,那麼現在,已經到了向世界輸出我們的藝術的時候,而出版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