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評論:春節檔電影票房火爆 更要居安思危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14:49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必將為中國電影史所銘記——在整個1月,單月票房總和也不過才19億元,而大年初一到初七春節檔這7天,全國影市爆棚,單周拿下14億元!日均破2億元的票房成績,毫無懸念將今年春節檔打造成史上最強檔期。

  然而,如此驚艷的票房成績,卻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取得最高票房的兩部影片《爸爸去哪兒》、《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的品質,觀眾們和影評人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爸爸去哪兒》這部電影“重新定義了電影”,但也有業內人士質疑,這也能稱之為電影?充其量就是大螢幕綜藝節目。在一些人看來,今年春節檔的成功,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繁榮,以及市場空間的廣闊;然而,在一些電影分析人士看來,“這是消費的勝利,不是電影的勝利”,是“市場的成功,文化的失落”。

  不可否認的是,春節檔的影視爆棚現象,是中國電影市場潛力的直接體現——隨著二三線城市乃至縣級城鎮影院建設的飛躍發展,在一批具有觀影習慣的消費者帶動下,國內電影市場呈現出全面開花的壯觀景象。有數據統計,春節檔期間,縣級城市影院票房收入普遍遠超平時。然而,正如一些電影人所擔憂的,這一市場潛力的大爆發是否只是曇花一現呢?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爸爸去哪兒》所迎合的春節假期闔家歡的消費需求,《西遊記之大鬧天宮》中令人炫目的特效,兩部影片的話題性和故事性,加上成功的市場行銷,成為票房過億元的關鍵。然而,即使取得了數億元的票房,這兩部影片卻並未取得與票房相對應的好口碑,甚至有人刻薄地評論認為,《西遊記之大鬧天宮》説明“高票房與電影好壞無關”,《爸爸去哪兒》則證明“高票房甚至和電影無關”。於是,賀歲檔之後,關於電影特效的使用,關於電影類型的創新,再次成為電影界爭論的焦點。

  的確,這兩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影片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時,口碑上卻並不令人滿意。不少電影人擔憂,在春節檔的狂歡中,又有誰注意到那些上映僅一兩日,或者票房只有10余萬元便倉促下線的中小成本影片呢?春節過後,當那些帶動觀影的消費群體回歸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之後,那些二、三線城市,以及大大小小的縣鎮影院,還能否保持春節檔期間的票房牛市?類似于《爸爸去哪兒》、《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此類的影片,能否在其他檔期取得同樣的票房佳績呢?從更長遠來看,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群體真的如春節檔期間這般龐大嗎?他們能持續這種消費習慣嗎?當前所爆發出的市場潛力能否成為未來的常態呢?

  顯然,今年春節檔的驚喜,也令不少居安思危的電影人看到了隱憂,即在繁榮的市場中,好口碑的國産影片越來越難以見到,而那些在形式上、行銷上等內容之外取勝的影片,卻通過不斷高漲的票房,掩蓋著國産影片在內容和口碑等真正可持續動力上的缺失。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17.6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7.51%。其中,國産片票房為127.67億元,佔比58.65%。這兩組數據,是中國電影市場飛躍發展的最好證明,而春節檔的良好開端,也在預示著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再創新高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我們只滿足於數字上的虛假繁榮嗎?我們還將繼續停留在以票房論好壞的初級階段嗎?顯然,不管是在硬體設施投入上,還是在相關資本的運作過程中,中國電影都已經趕了上來。然而,如果不能在內容上取得突破,不能打造出屬於國産電影的口碑,而只是追求形式的新穎、特效的炫目,以及行銷的別出心裁等,當海外大片再次大規模來襲時,不管是我們投入巨大的影院等硬體,還是我們著力打造出的渠道、悉心培養起的觀眾,都只是為他人做的嫁衣罷了。素 淡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