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2013》發佈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14:49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前,由山東大學承擔並完成的項目《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報告》在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領銜的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由山東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張士閃組織國內眾多民俗學專家集體完成。

  《報告》秉承五個原則對中國民俗的年度發展給予展示,這包括呈現中國民俗文化發展背景的世界格局與現實國情,關注民俗文化傳承空間的城市與鄉村,揭示民俗活動所引帶産生的社會各層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與上下互動的複雜動勢,瞻望民俗文化自身發展的多元傾向與趨同態勢。

  對於中國民俗文化的未來發展,《報告》提出了五點建言:第一,在國家政治的層面,應在充分汲取民俗文化豐厚養分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第二,確立民俗文化發展在當代中國宏大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明確其在國家重大現實問題中的獨特意義;第三,建立多種渠道,促使民俗文化的當代傳承在國家主流價值構建、政府決策施政、民族文化的世界崛起及經濟産業結構轉型等重大建設領域中,積極地扮演角色,發揮效用;第四,在當代中國民俗文化發展模式從“政府主導型”向“社會主導型”的範式轉型中,明確民俗文化傳統在“地方認同”與“地方性知識”構建中的獨特意義,賦予民俗文化發展更大的文化自治空間;第五,強化對中國城鄉廊道的研究,探明其發展傳統、揭示其社會功能、明確其對區域城鄉關係與民俗傳統的意義,通過城鄉廊道的深入研究,引導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走向深入。

  李松認為,《報告》以年度報告的形式將學界發現的重要社會問題予以記錄,並進行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通過建言獻策,能夠對整個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北京大學教授高丙中對《報告》給予高度評價,“它將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可變化發展的變數,從當代民族復興的大框架即民俗文化的外部視角進行觀察,在研究視角上有創新性,在觀察視角上有全局性。”(耿 波)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