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廳六號內部情景。本報記者 攝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活動舊址“長沙楠木廳六號”。本報記者 攝
金九像。
岳麓山金九療養處(張輝瓚墓廬)。(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係資料照片)
本為採訪另一個題材,沒想到卻闖進1938年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下簡稱“臨時政府”)所在地——楠木廳六號。小巷深深,故事幾多,自然有時令人疑惑。眼下就是:長沙,一個內地城市,怎麼還有另一個國家的“臨時政府”機關呢?記者 文熱心
1
見識楠木廳六號
這是一所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公館式房子。
人説它是綜合式公館,大概原來的格局不是一,而是二,既西側輔助部分和東側的主體部分。
據有關專家介紹:西側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後受過些損失,可骨架還在;東側主體部分卻“烈火余生”,舊式木製樓房基本保留下來。2009年維修時,對西側部分,拆除原有的兩層小樓,恢復過街樓;對東側主體建築部分,在四面均修復風火墻,保留其主體建築內的天井。如此,也就形成現在這種格局:建築面積為472平方米,主體二層,局部三層,全為木構樓梯與地板,木板房,青磚白粉外墻。
東側主樓原貌修復後,陳列“臨時政府”主席金九當年開展活動和居住時的情景。西側重建輔助陳列室,陳列金九在長沙活動的圖片、實物及圖表。
如此看來,這個建築群,你説是當時的“臨時政府”機關也可以,説它是以主席金九為中心的韓國愛國者一個安身之所,仍然沒有錯。
2
一段慘痛的歷史
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廢除“大韓帝國”政府,設立“朝鮮總督府”。 1919年3月1日,韓國學生和群眾在漢城舉行大規模反日示威,隨即發展為全民族的反日起義。起義被鎮壓後,大批韓國愛國志士流亡到中國,繼續從事反日活動。在上海活動的韓民族各派政治力量,經協商決定成立“臨時政府”,以便向正在舉行的“巴黎和會”提出獨立的要求。
1919年4月11日,“臨時政府”在上海成立,機關設在法租界馬浪路(今馬當路)普慶裏4號,對外稱作“高麗僑民事務所”。在第一次臨時政府代表會議上,通過“臨時憲法”,並選舉了“臨時政府”總統。“臨時政府”成立後,以當年為大韓民國元年。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臨時政府”向重慶遷移。
1945年日本投降,“臨時政府”遷回韓國。金九後來被韓國人奉為“國父”。
3
毛澤東做了部主任
其實,自1919朝鮮半島發生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運動以來,湖南人就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和援助,還成立了團體。
1921年3月14日,經韓國李熙春、李若松等邀請,長沙各界代表蔡和森、仇鰲、易基培等28人一併加入中韓互助社。中國共産黨早期活動家毛澤東、何叔衡、賀民范分別出任通訊部、宣傳部、經濟部主任,地址就設在船山學社內。後來,“臨時政府”主席金九還到該社考察,稱讚該社是兩國人民並肩戰鬥的紐帶。
湖南《大公報》1921年4月4日載:“昨日(本)領事又函(省)交涉署,謂韓人三名即前在省垣通俗書所演講排日主義者,現又在湘潭一帶宣佈排日主義,殊為礙東亞和平,請轉會該湘方官查禁,以篤國交云云。”
“通俗書所”,應是湖南通俗圖書館,由何叔衡任館長的湖南教育館下屬單位。韓國志士在那裏發表反日言論,自然得到了何的支援。
而最近出版的一部30多萬字的《湖南地方報刊上的韓國獨立史料》,記載了湖南支援韓國獨立運動更多情況。
4
“臨時政府”到長沙
金九是如此記述關於“臨時政府”遷至長沙的情況:“中日戰爭蔓延到江南,上海的戰況漸對中國不利,日本空軍對南京的空襲也愈來愈甚,我住和淮清橋的房子也在轟炸中被毀,……南京的情勢危險,中國政府遷都重慶,各機關都紛紛轉移。我們光復戰線三黨(韓國國民黨、朝鮮革命黨、韓國獨立黨)的人員及其家屬共百餘名,決定逃難到物價便宜的長沙”。“我們百餘名大家族遷居到長沙”後,是難民中的高等難民,尤其是長沙物産豐富,物價便宜,新到的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將軍與我很是熟稔,所以更給了我們許多便利。我在上海、杭州、南京時,除了特別的情況之處都使用假名,但在長沙就光明正大地用金九的名字了。”
1938年1月11日,新創刊的《新華日報》,“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大量報道了韓國獨立活動的消息,中共在道義和輿論上支援了韓國獨立運動。”1938年2月5日,《新華日報》全文刊登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化人與金九的談話紀要,題目是《朝鮮國民黨領袖金九的談話》:“……中韓兩國的弟兄,要從抗日戰爭的烽火中,肩並肩手挽手地去奪取民族解放……”
5
金九遭刺楠木廳
金九到長沙時,已有62歲。
在長沙,他領導的“臨時政府”開展革命活動是順暢的,生活也是方便的。可是他在這裡付出了血的代價。
1938年5月7日夜,他和三黨代表正在長沙楠木廳朝鮮革命黨本部開會。一條大漢突然闖入會場,瘋狂射擊,會議室瞬間鮮血遍地。金九、玄益哲、柳東悅、李青天中彈倒下。除李青天外,其餘都是重傷。傷員們立即被送到湘雅醫院,玄益哲剛到醫院就死了。
金九則昏迷不醒,連醫生都認為無法醫治了。然而,幾天后,金九甦醒過來。“我怎麼在這裡?”金九發現自己在醫院,吃驚地問。醫生瞞著他,回答説:“你喝酒太多,住院了。”
大夫查病時,金九才發現自己胸前有傷,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大夫答:“先生喝醉後,不小心傷的。”金九對醫生的話將信將疑,但自己又記不清楚事情的原委。金九受傷後,省主席的張治中親往湘雅醫院看望,並要求醫院全力搶救,費用由省政府負責。
湖南警方破案後,查出兇手叫李雲漢(煥),原來是朝鮮革命黨的一員,據説作案是因為受了日本特務機關的挑撥。
6
住進張輝瓚墓廬
岳麓山張輝瓚墓廬旁,立有一塊石碑——“金九先生療養處舊址”。療養處佔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典型的20世紀30年代建築,左進為住房,右進為書房,有廚房、雜物房。大廳正中擺放著金九銅像,銅像上方的匾額上書“獨立精神”四個大字。院子墻上還挂有“張輝瓚墓廬舊址”的牌子。也就是説,金九療養處實際上是張輝瓚墓廬。
韓國李強勳在回憶“楠木廳事件”時説:“金九齣院後……當時的湖南省政府安排他在麓山寺北側的僻靜居所療養。岳麓山風景秀麗,遠離都市,僻靜安全,俯瞰湘江百舸爭流,臥聽麓山寺暮鼓晨鐘,確實是個修身養傷的極佳之處。”
據張輝瓚孫子張棉幫回憶:金九在張輝瓚的墓廬裏一住好幾個月。他還開玩笑説,那個時候墓廬是私有財産,也不知金九住進去時,是否跟他奶奶朱信芳打過招呼。
張棉幫還説,他第一次到張輝瓚墓,正是1938年,當時只有幾歲人。6天后,就發生了“楠木廳事件”。
7
8個月後去廣東
“臨時政府”在長沙駐了8個月。
關於“臨時政府”離開長沙的原因,金九是如此表述:“這時(1938年),長沙也遭到了敵機的空襲,中國政府的機關正忙於避難。我們三黨幹部討論的結果,決定遷往廣東……當時難民人山人海,我們百餘口人,再帶上堆積如山的行李,不要説遠行,就是去近郊農村也很困難。我拖著病腿,拜訪了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商討遷往廣東的事宜。蒙他慨然允諾,下了命令撥了一個火車車廂,供我們一行免費乘坐,還親筆給廣東省主席吳鐵城寫了一封介紹信,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1938年7月17日,金九一行乘火車離開長沙,7月20日安全到達廣州。
楠木廳6號、“金九先生療養處舊址”,至今仍是來湘韓國人參觀的地方。
這兩個地方,寫照著中韓兩國人民團結一致抵禦外侮、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也是中韓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見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