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之美·端午丨追尋端午節文化內涵:消災避疫 追念先賢
新華社天津6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又是一年端午至。民俗學家表示,作為具有千年曆史的端午節,蘊含著消災避疫,追念先賢這樣豐厚的文化內涵。
海報製作:方金洋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説,從節俗起源看,消災避疫是端午節的原始主題。端午傳統節俗中的戴五色線,門口挂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等,這些辟瘟保健的節俗至今仍有著實際的生活輔助意義。
先賢遺風在,千古知音存。屈原等愛國人士所代表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一直激蕩在中華大地上,也激勵著無數與他們血脈相同、志同道合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激蕩起跨越千年的共鳴。
蕭放説,六朝時期楚地民眾將追悼屈原納入端午節俗之中,對端午食粽與飛舟競渡的節俗進行新的詮釋。這種詮釋並非空穴來風,它是民眾歷史情感的聚焦,是民眾歷史觀念在節日習俗中的體現。人們已不滿足於此前對生活習俗的一般性解釋,將節日習俗與歷史人物的紀念並聯起來,有關屈原的歷史傳説比較于原始辟瘟信仰來説,顯然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
“在端午節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目中,可以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感受偉大愛國詩人人格的高尚,增強我們民族意識與文化的使命感,同時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延續更新。”蕭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