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對話與傳承成為兒童文學的時代主音

2022-06-02 14:5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書話】

  兒童文學是面向兒童的文化建設中的基礎部分,它承擔著滿足兒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價值功能。21世紀以來,我國原創兒童文學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在童書出版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原創領域出現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對重大社會主題的關注,對兒童文學社會價值使命的強化與引領,這一趨勢是新時代兒童文學價值觀念很典型的特徵。

  

  給孩子讀什麼深刻寄寓著家庭及社會對兒童的成長期盼。新時代的兒童文學作家們對兒童發展越來越持有機的認識:真正的兒童本位是一種尊重兒童向上生長的訴求、為他們打開更大的生活面、認同並支援他們參與火熱社會生活實踐的本位,是一種悅納兒童的激情與衝動、引領他們邁向更廣闊的世界、幫助他們建設與世界關係的本位。真正的兒童本位是能動的、發展的、開放的本位,其核心的價值追求是引導兒童將自我人生理想的實現完全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自覺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努力成為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這樣的價值理想需要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做出積極引領。

  2021年著名編劇曾有情發揮他曾在西藏軍區工作積累的文學資源優勢,為孩子們寫作了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兒童小説《金珠瑪米小扎西》。這部以西藏戍邊軍旅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因了小扎西兒童形象的精彩塑造,成為兒童文學重大題材寫作的典範之作。作品寫的是在雪崩中失去父母、被解放軍營救了的小扎西,如何被軍營文化感召、立志成為一名戍邊戰士而奮發努力並經歷各種挫折的故事。處身於和平年代,今天的孩子們離嚴酷的戰爭距離很遠,他們的生活多數時候被束縛在校園與家庭窄狹封閉的生活空間中,被機械的知識學習與功利主義的升學所捆綁,孩子們欲獲得精神自由,自救的主要方式指向了網路與電子遊戲,無邊的、蕪雜的、無厘頭的快餐文化悄無聲息地侵蝕著青少年的肌體。因此,兒童的文化消費産品更需要先進文化的引領。

  情節與人物是吸引兒童閱讀最關鍵的兩個要素,這是成人為兒童配置精神資源時最需要關注並掌握的文學創造能力。只有在情節與人物上實現了與兒童讀者的對話與共情,作者才算是找到了打開兒童心靈之門的鑰匙,能夠帶領他們進入更為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這兩個要素在故事世界中究其本質看是“誰在幹”與“怎麼幹”的問題。曾有情擅長編劇,他的《金珠瑪米小扎西》在人物塑造與情節設置上都很見功力。全篇以小扎西的觀察視角與心理體驗寫活哨所生活,將革命樂觀主義與童真浪漫主義精神高度融合,讓綺麗的西藏自然風情與嚴明友愛的軍旅生活交相呼應,始終突出小扎西的行動性、能動性與自主性,以小扎西的精神意志與理想信仰去漸進代入宏大社會主題,在溫暖、陽光、透明的質地中實現兒童性、成長性、社會性的自然融通,這是作品設計非常成功的方面。

  一段時間以來,兒童文學已經適應了關注孩子們具體而微的現實生活,寫寫校園、家庭、孩子身邊的人與事,近距離的題材特徵確實起到了與兒童對話的基礎作用,但其中也面臨著藝術視野格局不高、思想創造力受限、作品內容空載等影響原創高品質發展的根本問題。近些年在創作與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原創兒童文學普遍表現出題材面突圍、拉大時空距離、擴容思想含量這樣的價值追求。

  2021年著名導演孟奇與童書、繪本作家楊飛創作的《馬蘭的孩子》也是一部非常值得關注的作品。兩位作家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原子彈試驗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引入兒童文學,以馬蘭基地祖國核事業發展的探路者及他們的孩子為敘事中心,寫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雄壯的蘑菇雲升騰而起的歷史進程。作品謳歌的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共和國英雄,馬蘭的孩子參與見證了父輩創造的歷史輝煌,作者以他們的視角、他們的故事來講述馬蘭精神,傳承馬蘭精神,讓“戰略和平”的政治概念在當今孩子們心中可觸、可感、可知、可踐行,是這一部充滿盪氣迴腸與童真盎然之氣的兒童文學所追求的藝術宗旨。

  

  成長是兒童文學永恒的母題,但基於兒童文學的文化實踐與意識形態屬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任務與內涵是有顯著差異的。成長的內驅力獲得與自然與人文環境息息相關,尤其來自父母、家庭、成人社會、朋友之間的影響與激勵。近來原創兒童文學對兒童成長問題的思考更為理性全面,為兒童創造合宜的成長環境、不簡單孤立地對兒童提出成長要求、成人的精神面貌就是孩童的成長樣子等這些理念更為作家們所認同。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孩子的任何問題根子都在成人世界。

  由是兒童文學在處理兒童與成人的關係問題上變得更加成熟自然。成長不是一個孤立抽象的命題,成長不是兒童獨立完成的一個平面問題,成長的能量是兒童具體從環境中獲得的,成長是一個緊密牽動於整體社會系統的複雜工程。兒童文學沒有任何理由對成長路徑做簡化與避重就輕的處理,唯有客觀真實地將兒童的成長還原至社會結構中,唯有讓兒童有更多機會接觸體驗廣闊的現實人生,在此過程中成人做出積極的價值引領,成長的實施與完成方才是踏實有力的。事實上兒童文學的真正難點也就在於它在建造一座有效的橋梁,一座努力打通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而充滿美感與堅實力量的橋梁,借由它,兒童被成功引渡至理想的社會化狀態。

  新銳兒童文學作家于瀟湉近期出版的《冷湖上的擁抱》中的主人公孟海雲是一名初二女生,正處於青春期關鍵年齡段,同時又遭遇家庭變故,不得不面對離開熟悉的南方生活環境而來到條件艱苦的大西北的現實以及自幼起便橫亙在父母之間、母親與爺爺家族之間的矛盾。阻滯青少年順利成長的內外因素很複雜,青少年心理問題當下也愈來愈突出,兒童文學作家的使命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們尋找精神資源,幫助他們增強生活實踐能力與生存智慧,找到打開新生活大門的鑰匙。于瀟湉很懂兒童心理與兒童教育,她的作品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她探索的路徑就是讓孟海雲完全進入父輩與祖輩的油田事業中,經由她和同學陪伴爺爺重走油田之路,親臨柴達木盆地現場目睹長輩們的艱苦奮鬥,以及跟隨爺爺的記憶在精神上與曾經為油田女子勘探隊隊員的少女江娟相遇,還有在父親童年的生活地聽他講自己的心路轉變,這一切注入的更新的生活經驗,最終疏通了孟海雲的心結。于瀟湉的探索説明,青春期的所有躁動不安究其實質是在召喚一個新世界的涌入,一個尊重少年心智在快速發展、能夠滿足其挑戰性的社會任務清單的設置,就是一次睿智的兒童文學創作。

  

  對話與傳承已成為當下兒童文學價值建設的中心任務,中國的少年兒童不可能離開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的發展道路去豐盈自己的成長羽翼。兒童文學界也正在最大可能為孩子們轉換與調集富足的精神資源,以對兒童文學社會價值的充分開墾去應答兒童的時代之問。作家們似乎不約而同地有了深刻的共識,今天的孩子需要和歷史的孩子相遇,今天的兒童需要在對中國先進文化與中國精神的積極傳承中獲得成長的力量。於是,劉海棲在“戰爭與孩子”的人類性主題下開始寫抗戰期間膠東孩子的生活。他2021年出版的《風雷頂》以極其親和自然的筆致引導今天的孩子進入“我”父親的歷史童年,來到《抗日兒童團歌》傳誦的歷史現場中。這部文字與插圖俱佳的抗戰兒童小説,真正實現了人民性與兒童性的完美統一。韓青辰的新作《中國少年》則在關注新安旅行團的光輝精神在當代校園的傳承,她正在以清澈而堅硬的文字,面向廣大少年兒童打開一個更有歷史感、更彰顯民族精神力量、更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兒童文學新世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