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異彩紛呈的拉美兒童文學

2022-06-02 14:5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讀者對於拉美文學的了解,最初大多來自發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拉美文學爆炸”,彼時集中涌現出一批才華橫溢、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拉美作家,他們所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風行世界,也使得“拉美文學”的概念進入中國讀者和作家們的視野。然而在兒童文學領域,目前中國對拉美兒童文學作品的譯介一直相對較少,外國兒童文學研究領域中的拉美研究也並不充分。

  拉美兒童文學擁有悠久的歷史,其源頭可追溯至前哥倫布時代,在數百年的發展流變中,其創作主題、類型和風格的變化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展現出拉美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變遷。

  壹 多元傳統、文化雜糅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文明就早已在美洲大陸存在並得到繁榮發展。在美洲大陸原住民中間口頭流傳的神話傳説裏,深深根植著原住民共同的童年和他們的集體無意識,這些神話傳説構成了拉丁美洲兒童文學的底色和源頭。有研究表明,在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中,母親會用納瓦特語哼唱搖籃曲,向孩子講述人類世界起源於分別代表善與惡的兩條巨蛇等傳説。

  被稱為“瑪雅聖書”的《波波爾烏》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匯集了瑪雅文明的種種神話傳説,最初以基切語口述的方式在瓜地馬拉等地區的瑪雅基切人家庭中代代相傳,後來在16世紀中葉以基切語記錄成手稿,又在18世紀初被多明我會修士抄錄並譯成西班牙語。《波波爾烏》記述瑪雅文明的創世神話、人類英雄雙生子的事跡以及基切人王族的建國和發展史,傳達瑪雅文明所崇尚的信仰、習俗以及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理解,承載著瑪雅文明的世界觀。可以説,《波波爾烏》記載的正是美洲原住民文明的“童年”。數百年來,它已經擁有數十個翻譯、改寫、重述的不同版本,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拉美兒童文學的另一個源頭則與以宗主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頗有淵源。殖民時期,與當地人的認知及其原有文化迥然不同的宗教故事、神話傳説也進入了美洲。後來,西班牙兒童畫冊和起源於中世紀文學的傳説故事也逐漸傳入。尤其在19世紀,由西班牙的卡耶哈出版社發行的《卡耶哈故事》系列畫冊改編了大量世界兒童文學經典,如《一千零一夜》《格列佛遊記》《魯濱孫漂流記》等,在拉美得到了廣泛傳播。

  貳 革新寫作方式的先驅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些在嚴肅文學領域獲得成就的作家同時也進行兒童文學創作,他們成為拉美現代兒童文學的先驅,拓展了兒童文學的主題,革新了兒童文學的寫作方式。

  例如,以魯文·達裏奧為代表的拉美現代主義詩人開創了現代主義文學潮流,使拉美文學的面貌煥然一新。達裏奧在詩歌中對神話傳説中的城堡、王子、公主、仙女與人魚等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引人入勝。他創作的《瑪格麗特》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童詩。古巴革命者、現代主義詩人何塞·馬蒂也十分關注兒童文學發展,他認為兒童“就像識字的蜂鳥”,應當懷著“溫柔、親切和詩意”為他們寫作。他的詩集《小以實瑪利》,其靈感就來自自己的兒子,以深情誠摯的詩歌打動了無數讀者。他創辦的兒童文學月刊《黃金時代》對拉美兒童文學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雜誌面向整個美洲發行,向美洲兒童及青少年介紹各國的優秀兒童文學,並介紹世界各地的社會文化常識。馬蒂發表在該雜誌上的詩歌《羅莎的鞋子》也是一首著名的經典童詩。

  哥倫比亞作家、詩人拉法埃爾·龐博將審美和娛樂性融入拉美兒童文學,他吸取童謠和搖籃曲中的幽默與俏皮元素,創作出精巧而富有音樂性的兒童詩歌。他不以説教為目的,注重詩歌的審美價值和娛樂功能,代表作有《可憐的小老太》《快樂的蚊子》《逃跑的鴨子》等。

  烏拉圭知名作家奧拉西奧·基羅加的《熱帶雨林故事集》,以短吻鱷、蟒蛇、火烈鳥等拉美熱帶雨林特有的動物為主人公,講述具有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動物故事,字裏行間充滿對大自然的敬意和關愛,也是20世紀拉美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智利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也寫出了大量精彩的歌謠、搖籃曲和兒童故事,她的代表作《柔情》被某些批評家認為是一部兒童詩歌經典作品。

  何塞·本托·雷納托·蒙泰羅·洛巴托是巴西現代兒童圖書産業的奠基人,同時也是知名作家。他對兒童文學的個性化闡釋革新了巴西兒童文學創作的內容和風格,其作品具有開放性特徵和獨特的幽默感,他塑造的兒童文學形象如艾米莉亞、佩德里尼奧以及“翹鼻子少女”等成為巴西幾代兒童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參 在發展熱潮中走進中國

  從20世紀初至60年代,我們可以列舉出很多創作主題與風格各異的拉美各國兒童文學作家及作品。如哥斯大黎加女作家卡門·萊拉的《我的姑姑芭齊塔的故事》,墨西哥女作家帕斯庫阿拉·科羅納的《普埃布拉中國女孩傳奇》《我的祖母羅穆阿達》,玻利維亞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奧斯卡·阿爾法羅的《雨與土之歌》《小八音盒》等。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拉美兒童文學進入發展熱潮,這一時期拉美各國不僅大量引入國外兒童文學作品,還涌現出很多有價值的本土兒童文學作家和作品,如委內瑞拉作家貝利亞·博奇的《竹籠》、奧蘭多·阿勞霍的《米格爾·維森特·帕塔·卡連特的旅行》、古巴作家奧內利奧·豪爾赫·卡爾多索的故事集《奧涅利歐的小白馬》、國際安徒生獎(2000年)得主安娜·瑪麗亞·馬查多的《藍銹人勞爾》等。

  阿根廷漫畫家季諾,本名華金·薩爾瓦多·拉瓦多,他從1964年到1973年發表連載漫畫《瑪法達》,塑造出一個享譽世界的經典漫畫形象。瑪法達是一個生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中産階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小女孩,她討厭喝湯,酷愛披頭士,關心拉美和世界政治局勢,崇尚自由與和平,也會為時代、人生、人類命運等問題憂心忡忡,煞有介事的“小大人”模樣令人忍俊不禁。她常有驚人之語,詞句中竟然時時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瑪法達的朋友們也被塑造得惟妙惟肖:菲利普是個書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不愛上學,完成作業總是拖拖拉拉;商人家的孩子瑪諾林一心只對掙錢感興趣,深信金錢是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蘇珊娜是個虛榮的小女生,整日沉浸在嫁個有錢人的虛幻夢想裏……季諾顯然是在通過孩童的視角對六七十年代的阿根廷及拉丁美洲的社會、精神和文化面貌進行觀察與批判,但兒童語言特有的童趣令他的漫畫故事在針砭時弊的同時,也顯得分外幽默生動,又時常能夠引發讀者深思。《瑪法達》一經出版就風靡拉美和歐洲,後經過多次再版,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百餘個國家出版。在中國,《瑪法達》最初由作家三毛于1980年譯成中文,擁有大量的讀者。

  巴西作家若澤·毛羅·德瓦斯康塞洛斯的小説《我親愛的甜橙樹》講述敏感早慧、飽受生活摧殘的男孩澤澤的成長故事。出身底層貧困家庭的澤澤雖然經歷了生活的種種苦難,但深藏于他內心深處的是對理解與愛的渴望,偶爾來自外部世界的溫柔滋潤了他的心田,使他在荊棘中勇敢地成長。這個男孩對苦難的敏感、對微小善意充滿虔誠的回饋和在重創下頑強的生命力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目前《我親愛的甜橙樹》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全球十多個國家發行,並於2015年被譯成中文,進入了中國讀者的視野。

  肆 類型多樣的當代創作

  從20世紀90年代至當下,拉美兒童文學的主題日益豐富,涉及越來越多的領域和各類不同的題材,創作風格和視角也越發多樣。

  關注社會現實是拉美兒童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如巴西女作家莉吉婭·布咏迦·努內斯將現實中的問題融入虛構世界;哥倫比亞作家約蘭達·雷耶斯關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厄瓜多女作家埃德娜·伊圖拉爾德書寫反戰兒童小説等。也有部分作家以原住民為主題或中心人物進行創作。這一時期,很多作家將幽默融入拉美現實主義兒童文學創作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阿根廷作家路易斯·佩塞蒂、智利作家埃斯特班·卡貝薩、秘魯作家哈維爾·阿雷瓦洛、墨西哥作家弗朗西斯科·伊諾埃薩等。

  在奇幻兒童文學領域,比較突出的作品有哥倫比亞作家傑羅·阿尼巴爾·尼諾的《心滴》、哥倫比亞女作家格洛麗亞·塞西莉亞·迪亞茲的《螢火蟲山谷》、阿根廷女作家莉莉安娜·博多克的奇幻三部曲《邊界傳奇》等,阿根廷作家塞爾吉奧·阿吉雷則在《鄰居在小説中死去》《克蘭頓之謎》等短篇小説中展示出恐怖、心理和科幻元素相結合的藝術張力。

  另外,還有一類兒童文學作品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內心及情感世界,挖掘隱藏在生活細枝末節中的詩意或出人意料之處。如阿根廷女作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2012年)瑪麗亞·特蕾莎·安德魯埃托和巴拉圭女作家、詩人芮妮·費雷爾等都值得關注。

  縱觀拉美兒童文學從殖民前時期至當下數百年的發展,它所呈現的貼近拉美社會現實和人文精神世界的豐富主題、不斷推陳出新的敘述方式、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徵的世界觀和審美觀,都向讀者展示出大千世界的多樣性、不同民族所積累的獨特智慧和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而與這些經驗相融相通的則是人類在童年時代對外部和內心世界的好奇與關注、體悟與成長,也正是這份童心的共鳴使我們得以欣賞異彩紛呈的拉美兒童文學所展現的獨特藝術魅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