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端午節的習俗

2022-06-03 14:54: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講述人:王傑,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年年粽葉飄香時,端午習俗知多少?作為中國傳統民俗大節,端午節儀式感很強,“文藝范兒”十足,積累了如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品嘗美食等諸多習俗。直到如今,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民間仍然吃粽子、劃龍船、挂艾草、喝雄黃酒。這些獨特的民俗活動,傳承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別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端午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水上競技活動。據《事物原始·端陽》記載:賽龍舟“起於越王勾踐”。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則認為,劃龍舟的端午節最早源自於戰國之前的龍圖騰,後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劃龍舟的習俗。

  南北朝後,端午節被賦予了紀念屈原的人文內涵,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誌怪小説《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據考證,其實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與屈原毫無關係。但千百年來,屈原已廣泛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都隆重舉行競渡儀式。人們穿著新裝,扶老攜幼,先到屈子廟朝拜,還抬著龍頭祭廟,祭畢才開始龍舟競渡。是時,群龍一齊下水,一聲炮響,船似箭發,兩岸歡呼,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端午習俗——吃粽子

  提到習俗,大家最開心的或者就是“舌尖上的端午”,也就是家家戶戶吃粽子。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包裹而成。粽子又稱“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形狀有棱有角、內裹糯米而得名;筒棕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成而得名。

  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而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在魏晉時代已經盛行。西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有類似記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還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于市場的美味食品。唐代詩人鄭谷“諸鬧漁歌響,風和角黍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吃粽子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唐明皇吃了一種“九子粽”之後也讚不絕口,“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古城長安有專門製作經營粽子的店,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市場上有“巧粽”出售。還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做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間,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

  到了乾隆年間,林蘭癡《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

  時至今日,粽子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品種越來越豐富多彩,用流行語來説就是,“可鹽可甜,可方可圓”。從用米上看,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純米粽子,陜西人叫“蜂蜜涼粽子”;二是有餡的粽子,即依不同地區的習俗,有豆沙、棗泥、芝麻等餡心;三是夾果粽子,一般以棗、栗、柿、銀杏等分別與糯米包裹而成。從地域上看,粽子還有南北之分:江南粽以寧波、蘇州等地的最負盛名,其餡心多為豆沙、棗泥、鹹肉、火腿、油脂等;北方以北京江米小棗粽子為佳,其餡心以小棗果脯等最為常見。從形狀上看,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頭形的,還有形若小寶塔的。

  端午習俗——挂艾草、菖蒲

  艾草正氤氳,菖蒲試新酒。民諺有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這天,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很少有人了解,這些古老的端午習俗,最早都是古人用來驅除疫病、維護健康的,所以端午節亦被學者稱為中國最早的“健康防疫日”。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則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所以端午期間挂艾草、菖蒲于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端午習俗——飲雄黃

  舊時,每逢端午節家人團聚時,愛喝杯雄黃酒,以示慶賀。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説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古時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説“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我國民間還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説,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以飲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裏外,涂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面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除了以上四種習俗外,在中國很多地方,端午節還可以佩戴香囊、沐浴蘭湯,這些習俗都是民間情感和國家情懷的具體表現,體現了我們華夏兒女的生活智慧。

  製作:李方舟 張悅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