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

2021-09-14 08:4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奮進新征程·建設文化強國系列談②】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價值根基,而文化自信是以對文化的理性反思為前提的,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自覺的深刻認識,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宣言。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強化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讓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發揮更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建設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文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經濟等硬實力推動,也離不開文化等軟實力的支撐,只有同時兼顧硬實力與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整體綜合實力才能強大。因此,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首先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另一方面,文化不僅能以産業的形式直接推動經濟發展,而且能以價值形態的形式築牢理想信念、凝聚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發展,最終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文化強國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內含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並呈現為一種強大的軟實力向外釋放中華民族繁榮興盛的良好形象。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先決條件。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建設文化強國是一個大國走向強國的必備條件,也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必然要求,更是中華民族國運興旺的顯著標誌。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在這種偉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無數中華兒女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捍衛民族尊嚴和人民利益頑強拼搏、英勇奮鬥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先要建立起對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這事關中華民族的國運興衰。

  堅定文化自信,才能確保文化安全。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自信的主體。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續體。因此,堅定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自卑甚至自棄,勢必會對這個國家的文化安全造成嚴重破壞,最終導致人民離心、民族浩劫、國家動蕩。

  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堅持民族精神獨立性。一個民族的性格,往往由該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所塑造。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中國大門。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反抗內外敵人,成功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如今邁向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華文化經過洗禮再度走向繁榮,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得到了重新確立。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民對於本國文化的自信程度。伴隨著進入新時代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顯著升級,中國文化發展必然進入一個高峰期,建設文化強國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優越的條件構成了建設文化強國的信心基礎。建設文化強國是一個主體作為、資源配套、制度規範等協同推進的過程。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信心來自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有優越的制度,有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資源,有最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可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條件構成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依據,構成了文化強國建設進程中支撐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厚重底氣。

  聰明勤勞的文化主體匯聚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硬本領。文化是人類生産生活實踐的産物,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對五千多年來中國大地上孕育出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是對黨和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過程中孕育出來的革命文化的自信,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積累的先進文化的自信。今天,勤勞聰明的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必將為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繁榮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宏偉清晰的規劃形成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科學辦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立足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新發展階段的精彩故事,凝聚和弘揚偉大時代精神的精華,中華文化必將在世界文明星空中大放異彩。

  (作者:馮顏利,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