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非遺+短視頻,讓傳統老手藝“破圈”

2021-09-13 08:4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1、轉變——老手藝“抖”出新花樣

  【案例】喬雪是非遺喬家手工皮藝傳承人。2020年,喬雪和團隊在抖音平臺做了200多場直播,一場直播最多同時線上人數過萬,累計賣貨近300萬元。目前,喬雪的抖音賬號已經吸引了57.1萬粉絲,獲讚298.7萬。她還創立了自己的皮藝製品公司,並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喬師傅”。

  製作手工皮藝製品是一件耗時又耗精力的事情。一件手工皮藝製品的打造,需經過繪圖72個小時、雕刻10萬刀、敲擊60萬次、上色3360分鐘,共計126項工藝流程。自從學習手工皮藝開始,喬雪便堅定地堅持手工技藝的打磨。“手工縫線形成的紋理,是現在最先進的儀器都達不到的。”喬雪説,讓年輕人把傳統手藝“背”在身上,才是真正的傳承。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狀態被一點一滴地改變,如今只要擁有一台智慧手機,就可以記錄和傳播非遺老手藝。富含古典之美的非遺文化産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新的文化體驗方式也讓眾多非遺傳承人打開了新的創作思路。

  江西新餘洞村竹編非遺傳承人李年根從9歲開始學習竹編,今年他已61歲。四五十年前,手藝精湛、效率極高的李師傅聞名鄉里,大家都喜歡買他的竹製品。但隨著時代發展,製作週期極短的工業化産品嚴重衝擊了傳統手工藝品的生存空間,李師傅從事的竹編行業也備受影響,他的同門師兄弟和徒弟們紛紛轉行。

  堅守非遺竹編技藝52年的李師傅始終不肯放棄,憑著一股“倔勁兒”,開始嘗試尋找新出路。終於,短視頻讓這門竹編手藝“走紅”網路。李師傅還將竹編玩出了不一樣的花樣,能掃描的竹編二維碼以及眾多有趣的物件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短視頻的表現形式多樣、視覺衝擊力突出,在短短十幾秒內,就能把非遺老手藝最美、最真實、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現出來。古老的非遺文化在新技術、新載體的助力下傳播開來,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到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許多年輕人都有能力選擇、培養自己的愛好,開始追求心靈的撫慰與自身價值的實現。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蕭放認為,傳統老手藝需要安靜的場景與心境,以慢工、細活的方式進行創作,不但製成的作品工藝精良,在手工製作工藝品的過程中還可獲得難得的精神放鬆與價值實現,因此眾多“90後”“00後”自然會為老手藝所吸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見》中提出,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鼓勵新聞媒體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專欄等,支援加強相關題材紀錄片創作,辦好有關優秀節目,鼓勵各類新媒體平臺做好相關傳播工作。

  2、傳播——讓傳統技藝“活”在當下

  【數據】據統計,在快手短視頻平臺,每3秒鐘就有一條非遺視頻産生,有超1500萬個非遺內容創作者在快手上生産非遺相關內容的視頻,他們一起創造了超2245億的視頻播放量,獲得超67億點讚,創收超15億元;平均每個視頻至少被6263個人看過,被187個人讚過。《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平臺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數量超1.4億,155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涵蓋率達97.94%;瀕危非遺相關視頻在抖音獲讚超1億次。

  非遺技藝是人類寶貴的歷史財富,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記憶。非遺與短視頻的結合,使其再次成功進入大眾視野中,獲得了更多的曝光度與關注度,為非遺“活”在當下、實現長足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020年10月23日,抖音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的“看見手藝”計劃正式開啟,這項計劃通過流量扶持、費用優惠、官方培訓等多項舉措,發揮視頻直播、電商作用,助力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看見。2020年,包括10位非遺傳承人在內的85位手藝人通過電商實現年收入過百萬元。今年非遺傳承人帶貨成交總額較去年增長15倍,新媒體為眾多老字號打開了新銷路。

  吳羅織造技藝非遺傳承人朱立群把織布機搬到抖音平臺,吸引了近10萬年輕人圍觀。在年輕人喜歡的平臺上,朱立群化身“朱伯伯”,科普服飾制式、推廣織羅技藝,僅半年時間就吸引了近10萬粉絲,收穫130多萬點讚。其中,人氣最高的一條短視頻獲讚14萬。網友紛紛為“朱伯伯”精湛的傳統技藝所折服。

  通過電商平臺的推廣,朱立群在年輕人聚集的地方,開闢出屬於手藝人的一席之地。“2015年以前的絲織品訂單中,出口占到八成,現在這個比例倒過來了,主要都靠國內。”朱立群説,過去基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訂單,竟也漸漸成了工廠銷量的重要部分。

  銷量僅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朱立群看到了屬於傳統手藝的“未來”。墻內開花墻內也香,他希望通過電商讓更多人看到、買到好的絲織品,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上這項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技藝。

  在非遺傳承過程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蘇繡傳承人、“90後”女孩楊雪為了學習蘇繡技藝,跨越千里,紮根蘇州鎮湖。經過十年潛心學習,她成為蘇繡青年傳承人中的翹楚。從荊楚大地到江南水鄉,從線下工作室到線上平臺,楊雪編織著她和蘇繡的未來。

  2018年,楊雪在抖音免費教了一整年蘇繡,創下一節課超百萬點讚、近千萬人觀看的紀錄。為了不讓螢幕中的繡品色彩失真,她的教學視頻從不開美顏,鏡頭也經常對著手部拍特寫,一場直播下來,觀眾甚至見不到她幾面。用她的話説,“蘇繡比我的臉重要”。

  即使不露臉,網友們的參與度也超乎楊雪的想像。她曾經辦過一場8小時的直播,有粉絲從頭跟到尾。更多人表示想購買她的刺繡,催促她上架新産品。有網友留言説:“這樣的手藝人值得花錢保護!”她驚喜于粉絲對蘇繡的熱情,表示未來也將在商品櫥窗上架更多創意産品,讓更多人領略蘇繡的魅力。

  3、傳承——非遺需要更多年輕人“接棒”

  【思考】許多非遺傳統手藝脫離了現在的百姓生活,成為專門傳習的技藝,一些小眾且地處偏遠的非遺文化漸漸被大眾遺忘,絢爛的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漸行漸遠,非遺項目的傳承愈顯艱難。從業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後繼無人,非遺産品産業化程度低、價格高、競爭力不強。非遺産品銷量不暢,極大地影響了非遺技藝的傳承。網際網路大潮中,非遺如何傳承創新,不僅是非遺傳承人面臨的嶄新課題,也是迫切需要回答的時代之問。

  作為江西吉安第四批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吉安薄酥餅製作工藝傳承人肖承勇對非遺傳承充滿憂慮。薄酥餅好吃,接班人卻寥寥無幾。“做薄酥餅這麼多年,最大的問題,就是沒人來學,特別是沒有年輕人願意學。”肖承勇説,做薄酥餅整天跟油、面等“打交道”,工作環境不夠“體面”。

  時代進步,許多傳統技藝的手工製作環節被機器替代,但不變的是肖承勇身上傳承這項技藝的赤誠之心。肖承勇從17歲開始當學徒,至今已潛心研究這項技藝26年。現在,他在吉安吉州區綠色食品産業園建有一萬多平方米的薄酥餅生産車間,身邊帶的一批徒弟,也基本已經出師。肖承勇希望儘自己所能擦亮這張美食名片,讓傳統技藝永遠地傳承下去,也讓這份美麗“鄉愁”愈發濃郁,回味綿長。

  新的媒介技術與自媒體傳播方式,為深藏民間或者偏僻鄉村的老手藝打開了天地,傳説中的“天工巧手”居然存在世間。手藝人不需要環節論證,也不需要“傳承人”頭銜,鮮活地走到世人面前,分享他們開物成器的巧藝智慧與幸福快樂,同時也讓自己的手藝獲得欣賞的粉絲與消費群體,可謂一舉多得。

  蕭放指出,抖音、快手等作為廣為大眾熟悉的自媒體平臺,具有直觀快捷的傳播特點,在展示、傳播傳統手藝方面有特殊優勢。它通過自媒體的方式直接聯通了手藝人與欣賞者、消費者,將傳統手藝直接推到年輕人面前,讓傳統技藝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打動一批批年輕人的心。這些年輕人的加入,將老傳統變成了新時尚,對非遺手藝重回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在歷史悠久、人口眾多、需求多樣的中國社會,我們不缺文化欣賞者、文化消費者與忠實的文化傳承者,缺的是將他們聯繫起來的橋梁。”蕭放説,非遺傳播與非遺傳承二者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今天,以傳播促傳承尤為重要。對於老手藝,年輕人只有了解、理解之後,才會有興趣、有熱情去享受它、傳承它。消費與欣賞會促成一種以傳統為時尚的國潮。國潮之下,老手藝也就獲得生存空間,而且也讓傳承人獲得文化自信,由此為非遺傳承帶來動力與活力。(記者 董蓓)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