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藝創作必須破除“唯流量論”

2021-09-13 08:4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明確抵制違法失德人員,堅決反對和抵制“唯流量論”、泛娛樂化、高價片酬,對於“流量至上”現象堅決説“不”,讓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文藝創作、視聽空間,才能正本清源,凈化行業生態。

  作為大眾文化的産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價值,明星效應也會對作品的社會傳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犧牲文化藝術品質為代價來追求明星效應,就是舍本逐末了。一段時間以來,業界有時對流量明星存在著過度依賴與過度追捧,體現為影視劇集為其量身定制、綜藝晚會為其打造秀場、網路平臺為其熱搜霸榜,滋生出“作品服務於個人”的錯誤傾向。如果任由這種“要陣容不要內容,要顏值不要價值,要熱度不要深度”的傾向氾濫,將導致創作背棄文化藝術邏輯和規律,脫離正確軌道。

  事實上,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是吸納明星、炒作明星,而是能夠在真正意義上製造明星。以電視劇為例,《闖關東》《士兵突擊》《潛伏》等“現象級”作品的誕生,讓其中一些演員的知名度隨之提升,證明了演員“出圈”靠的是用心、用情、用功的創作態度和不斷磨練以至嫺熟的高超演技。一旦那些“臺詞對口型,拍戲靠替身”的流量明星充斥作品,必然拉低作品品質,也損毀演員聲譽。

  因此,以流量明星為中心的作品生産機制必須被整治。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的産物,如果“流量至上”的價值觀橫行,影視劇集生産就容易演變為徹底的市場投機行為。一味追求通過明星展示、粉絲聚集等方式獲得流量和收益,僅僅滿足感官刺激而忽視觀眾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心態進行創作生産,只會助長粗製濫造、畸形審美之風,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邏輯必然會嚴重阻礙行業的發展。

  透過“流量明星”現象,我們更加認識到強化年輕演員藝德修養的重要性。德藝雙馨是我國文藝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富連成素有“京劇第一科班”之稱,其內部相傳的訓詞中講道:“我輩既務斯業,便當專心用功。以後名揚四海,根據即在年輕。”無論多大的明星,其職業歸屬都是演員,新人輩出的演藝行業尤其需要年輕演員嚴於律己。所謂“臺上演戲,臺下做人”,文藝作品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營養與思想啟迪的,演員的名氣越大責任也越大,光環越多磨練也越多。作為演員,只有自覺按照示範者和引領者的高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以良好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口碑提升演藝事業上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構建風清氣正的社會文化生態,是一項需要多方達成合作治理共識的系統性工程,“人”的問題尤其重要,“人”的問題解決了,就會一通百通。無德不足以立身,更遑論立業,“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註定只能是妄想和徒勞。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文藝工作者沉潛創作心態,破除“唯流量論”,懷揣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的不懈追求,在成就自身職業理想的同時,為整個行業的健康和諧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作者單位:閆偉,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朱斌,山西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