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京派》:北京的味兒 北京的范兒

2021-09-10 09:04: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京派》,是拙作,主要寫的是老一輩搞文學藝術的知識分子,基本上都是大家,大概涉及有二十來位吧。有人可能會問了:為什麼叫“京派”呢?想必這些位都是京籍人士吧?您猜錯了。其中京籍的確有那麼幾位,但大部分都是非京籍人士。那為什麼還叫“京派”呢?因為他們雖然不是皇城根下的子民,可他們的做派完全是北京人的做派。他們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范兒,有那麼一點點老北京人的味兒和老北京人的風格。

  或問:你書上這些人物都有誰呀?報上花名冊來。有老舍、周貽白、張中行、吳祖光、張伯駒、翁偶虹、汪曾祺、黃宗江等;有新鳳霞、譚元壽、高寶賢、閻肅、歐陽中石、閻崇年、梅葆玖、中傑英、姜緯堂、李小春、蘇叔陽、楊曉雄、鄭振環等;有孫悅遐、過士行、王蓉蓉、白金等。當然,我也不能跑出這個圈子去。下面,説説這些風雅名賢的籍貫,有沒有純北京籍人?有!但是不多,有哪幾位?老舍、翁偶虹、鄭振環,他們都是世世代代生於北京的旗人,可謂純粹京人;原籍雖不是北京,卻出生於北京的,那就比較多了:江蘇常州武進籍的吳祖光、浙江瑞安籍的黃宗江、湖北江夏籍的譚元壽、江蘇泰州籍的梅葆玖、山東牟平籍的姜緯堂、河北雄縣籍的李小春、安徽歙縣籍的過士行;既不是北京籍人,也沒有出生在北京的,有嗎?有!並且還是人數最多的,如出生在湖南長沙的周貽白、河北香河的張中行、河南項城的張伯駒、江蘇高郵的汪曾祺、廣東韶關的中傑英、河北保定的閻肅和蘇叔陽、山東肥城的歐陽中石、山東煙臺的閻崇年、天津衛的楊曉雄……幾位女將都在這個行列中,生於江蘇蘇州長于天津的新鳳霞、山東汶水的孫悅遐、遼寧鞍山的王蓉蓉、黑龍江哈爾濱的白金等。

  非京籍又非北京出生的人和《京派》有什麼關係呢?請少安毋躁,讓在下慢慢道來。

  這本書裏出現的每一個人物,我都會寫一個人物的小傳記。所謂“小”,是因為我寫的時候,著重寫這些人物的亮點。尤其是想寫這些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讓讀者有興趣,在濃濃的感知裏能夠悟出點什麼,也就是俗話説的寓教于樂。所以我寫的這些人物不是縱向寫,而是截取那些有趣味的橫斷面來寫。這樣一寫,讓我大吃一驚。在所有涉及人物的那些生動的故事裏面,往往浸潤著北京人的很多特點,不管是哪出生的人。比如我的老恩師周貽白先生,怹是湖南長沙人,操著一口湘人的官話,怎麼能和北京人的做派沾上邊兒?周老師喜歡侃大山,即聊天兒。我每到怹的住處——北京交道口棉花衚同22號即中央戲劇學院教職員工宿舍,我們爺倆一聊就是好幾個鐘頭,餓了就去吃小館兒。周老師愛吃湯麵,懷裏揣著一個盛著味精的小瓶兒,對著兩碗湯麵一通撒。再配上一瓶啤酒,爺倆喝,就的下酒菜就是一盤油炸花生米。吃完了,喝完了,多麼像北京人的吃喝。

  周貽白老師做人特大氣,特有感情。比如我剛到新燕京劇團(風雷京劇團的前身)時,改編了現代京劇《節振國》並上演了。老師就想了個辦法為我這個學生捧場。於是怹就給京劇團的全體演員講一堂課,分析這個戲的優點和不足,同時還嘮了一個小時,講京劇是如何興起的。課後老師一定要到我家去看望我的母親,攔也攔不住,步行了兩三里地,去我家拜見我母親。這行為,這講究,多像老北京人的“做派”。

  老師愛收藏,特別是對古畫古書,還特別喜歡收藏郵票、煙卷盒裏邊的“洋畫”,火柴盒上的“火花”,那可是海內一絕。

  這和周老師受到的教育和從事的專業以及怹的愛好分不開。怹有極深厚的古典文學底子和中國戲曲底蘊。這裡面當然包括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和戲曲文化。周老師不但研究中國戲曲史,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位大家。而且身體力行,參加過湘劇團,還在湖南的京劇團裏幹了兩年。唱武醜,有一身的功夫,能夠扮角色,還能翻跟頭。怹曾經對我説,那叫“下把”。老師説:“我的跟頭,一般的人還比不上。”

  周老師在新中國成立前顛沛流離,新中國成立以後,1950年怹來到中國戲劇學院任教,生活安定,一直在北京生活和工作。許多大部頭的著作都是這個時候在京出版的,怹能對北京沒有感情嗎?怹的行住坐臥能沒有濃濃的北京“做派”嗎?您這樣一想,似乎就不覺得偶然了。

  我再説一下原籍為廣東梅縣,而生於廣東韶關,可以説是地地道道的一位老廣的中傑英先生。新中國成立之初他考上了清華大學。畢業後年輕有為,當上了工程師,可是,唉……“福兮禍所伏”,後來成了右派,受了很多的苦難。但是,十幾年近於“勞改”的生活,使他學會了哥們兒義氣那一套,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甚至打架……豐富而獨特的生活經歷,使他有了創作文學的本錢。落實政策以後,他沒有做他的建築老本行,而是寫小説、當編劇,進入了中國實驗話劇院。他所創作的話劇沒有他老家廣東的題材,完全是一水的老北京故事,比如《哥們兒折騰記》《哥們兒發財記》等。到了1999年,這位中哥們兒,又搗鼓出一個更大更響的話劇,那就是《北京大爺》。您聽這名兒就知道是寫北京衚同裏的四合院中各式各樣的人的戲。這個戲被北京人藝“逮”著了,排了、上演了,火了一把,演出了很長時間。您説,如果他血液中沒有點北京人的東西,能寫出像《北京大爺》這樣純北京題材的好戲來嗎?

  書中二十多個人物,每一個人我都寫了其機趣且不平常的故事,而且大多和北京有關係,表現出北京的味兒、北京的范兒、北京的人文情懷。我敢説非常好看好玩兒。如果您還有些不相信,這樣吧,現在這部書印出來了,您找一本兒來看一看,您就知道余言不謬也!雖不能説開卷有益,但也可以成為您茶余飯後一本休閒的好書。(張永和)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