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中秋月餅多點文化韻味也挺好

2021-09-09 10:16: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中秋將至,今年月餅吃出新玩法,“有文化”的月餅不斷刷屏。眾多博物館加入文創月餅的製作中,“鎮館之寶”紛紛化為造型別致的月餅,新華書店甚至推出“識字月餅”。(9月8日《揚子晚報》)

  任何一個傳統節日,都要既堅持傳統的文化內涵,同時又不斷地追求創新,唯有如此,才能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讓傳統節日得到延續和傳承。節日是如此,那麼附著于傳統節日的節令性美食,也同樣如此。馬上就是中秋節了,市場上的月餅琳瑯滿目,很多人發現,今年的中秋月餅,不但在餡料、外觀上多種多樣,而且充滿了文化韻味,變成了“有文化的月餅”。

  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新華書店推出的“字典月餅”,月餅表皮上印著生活中並不常見的“生僻字”,包括勥(jiàng)、槑(méi)、忞(mǐn)、奣(wěng)、扅(yí)、呇(qǐ)……讓不少網友感嘆,吃個月餅也能“長知識”。這樣的跨界嘗試,可以通過月餅刻字這種易學易懂的方式,寓教于樂,讓消費者認識並記住這些難念難記的文字,同時也賦予月餅不一樣的文化內涵,可以説一舉多得。

  在賦予月餅這一傳統美食以文化韻味這件事上,全國各地的博物院、博物館等文博單位首當其衝,表現突出。金陵飯店與南京博物院首次打造聯名款月餅“錦繡金陵”;蘇州博物館今年聯手260多歲的蘇州老字號松鶴樓,推出“中秋對月”禮盒。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更是當仁不讓,紛紛推出了包含自己館藏文物、鎮館之寶元素的月餅禮盒。

  我們不否認這些“有文化的月餅”的推出,有市場與經濟角度的考慮,但是這些文創月餅的出現,確實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傳統的中秋美食不但可以看,可以吃,還可以學習傳統文化。換言之,現在的中秋節月餅,不但顏值很高,口感多樣,而且還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是對傳統節日內涵的一種繼承、發展與弘揚,值得肯定。

  “有文化的月餅”,也特別適合中秋節的氛圍。一家人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賞月,這是中秋佳節的“保留節目”。如果面前擺著一盤文化味十足的月餅,大人可以一邊分享月餅,一邊給孩子講講月餅上的文化典故、歷史故事,豈不是和中秋節的氛圍十分搭配?説到底,月餅也是傳遞文化的重要使者,各類文創月餅百花齊放、爭奇鬥艷,這也是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生活的媒介。

  當然了,最後也需要提醒一句,再有文化韻味的月餅,最終也還是為了吃,所以月餅産品一定不能光有顏值,光有文化,而産品的口感、衛生、品質卻沒有保障,那無疑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