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藝評論如何成為與大眾互動的共情性語體?

2021-09-09 09:24: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新技術、新媒體語境中的評論話語既需要我們的核心觀點與價值引領,又考驗我們是否能將這些觀點與價值化作新媒體的話語形態,成為與大眾互動的共情性語體。

  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指導意見》要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特別指出要“用好網路新媒體評論平臺,推出更多文藝微評、短評、快評和全媒體評論産品”。當《指導意見》對平臺建設的指導具體詳細時,蘊含著這樣一個基本判斷:我們文藝評論的形態需要足夠豐富多樣,不能落後於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

  對文藝評論如何不落後於時代、加強有效性等問題,文藝評論界自己也有認識。但是,當這些問題的討論僅僅限于評論界自身的時候,它的深入程度與及物性就顯得不夠。

  新世紀以來,許多新的文藝業態如網路文藝、短視頻、微電影、電腦藝術、新街頭藝術等等,都是人民群眾在新環境中為了表達新生活而創造的新文藝。評論也是如此,有文藝創作,就會有文藝受眾,有文藝受眾,就會有審美鑒賞與評價,這審美鑒賞與評價就是文藝評論,不管它們是以什麼形態、由誰、在哪兒發生,它都是文藝受眾對文藝創作的意見與評判,都有它發生的理由與標準。法國批評家蒂博代在《六説文學批評》中説,文學評論首先存在於讀者閱讀後的討論中,他轉引法國另一個批評家聖伯夫的話説:“巴黎真正的批評是在談話中進行的。”蒂博代接著補充論述道,這種自發的批評還“存在於語言的代用品,諸如通信、日記和私人手記之中”。這種自發的批評不但在空間上分佈廣泛,而且在時間上體現出它的即時性,顯然這是一種“每日評論”。只要藝術欣賞天天在進行,那麼,批評就必然是每天如影隨形的。當下的文藝受眾有著較高的教育程度,而新技術新媒體又為人們的藝術審美、接受反應提供了如此廣闊、多樣而又迅捷的空間,那麼欣賞者的自發評論由“每天評論”可以改為“每時評論”。所以,批評既是一種專業的藝術鑒賞,也是一種藝術接受後的自發的反應行為,後者可以、也一直與現代學術規範規訓後的文藝評論共存的,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在茶館裏、飯桌上、地鐵和寫字樓裏聽到“文藝評論”。在當下的生活空間裏,到處有休閒書刊、動漫遊戲、電視劇、電影頻道和流行音樂,文藝場所越來越多,尤其是移動終端使文藝接受變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常有暢銷、熱映、熱播的文藝作品,這些都是民眾們談論的對象。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是樸素、直接、偶然和經驗化、口語化與片段化的文藝評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出現,又隨時可以中斷的語言現象。談論某部網路小説,討論熱播電視劇中人物的命運,議論某一場音樂會,批評自己城市的景觀設計與街頭雕塑等等,所有這些,一方面是在進行藝術問題的交流,一方面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們可能會説,這種交流並沒有多少藝術批評理論的含量,也不一定達成美學上的共識,但是,文藝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具備如此廣泛的傳播能力、覆蓋面與滲透性,而關於文藝的討論也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一樣如此普及,成為一種公共交流。我們的文藝評論家們難道不應該對此予以關注嗎?正是在這些談論中,社會的風尚、時代的趣味與受眾的需求非常及時、鮮活而豐富地呈現了出來。

  其實,自發的文藝評論不僅存在於這種口頭形態,在新技術與新媒體的時代,它們同時在各種網路平臺中得到呈現和傳播。加上越來越豐富的文藝生活,文藝的評價方式在走向多樣化,比如各級各類的評獎,文藝作品的排行榜,視頻中的彈幕,讀書頻道和讀書會,還有微信、微博,跟帖、留言等等,這些都應該納入到文藝評論之中,而且是很接地氣的文藝評論。

  在融媒體時代,文藝評論應該與時俱進,就是要“破圈”,從文章與論著本位中走出來,從行業報刊與傳統傳媒中走出來,從學院的學術體制中走出來,從精英與專家的職業中走出來,從理論與學術話語體系中走出來。《意見》説“要推動專業評論和大眾評論有效互動”,互動的前提就是承認和認識“大眾評論”的存在,同時專業的評論家與專業評論更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具有更多的評論形態與評論筆墨,走進新媒體,充分利用新技術環境中媒體傳播形式多樣、速度快、更新頻率高與受眾廣的特點和優勢,使自己的聲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産生更大的影響,起到更實在的效果。

  這種走進新媒體不是將自己傳統的評論成果原樣轉貼,而是要適應新媒體進行評論話語的轉化。我們不能設想將原先長篇大論的評論轉貼到抖音、快手上,我們也不能設想在電視以及許多互動平臺上去朗讀自己的學術論文。這些新平臺為什麼是那樣的運作方式?為什麼是那樣的速度與長度設計?這都是建立在反覆實踐基礎上的,是經過接受心理學與傳播學檢驗後的設計構架,在這樣的構架中,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話語形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展開真正的互動,這種互動一定是建立在內容與話題的基礎上。這些話題如何産生?它需要怎樣的調研?什麼是一個藝術作品接受過程中話題産生的最大公約數?我們又如何面對大眾評論的觀點、疑問與辯駁?新技術、新媒體語境中的評論話語既需要我們的核心觀點與價值引領,又考驗我們是否能將這些觀點與價值化作新媒體的話語形態,成為與大眾互動的共情性語體。

  只有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文藝生活,只有高度重視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無處不在的文藝談論,只有將新媒體中每時都在發生的大眾評論看成是當今文藝評論的發生狀態,我們才能打通文藝評論走進生活、走向民眾的最後一公里,從而在本質上將“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落到實處。與文藝創作一樣,文藝評論也要深入生活,也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藝高品質的發展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這多樣化的審美需求是什麼?標準又在哪?我們如何將人民群眾的審美與鑒賞標準作為我們進行文藝評論的準繩和尺度?如何為人民的審美代言?這都要我們走進生活,走進群眾,走進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社會文藝生活中去,傾聽人民的聲音,參與大眾評論,于其中進行觀察、提煉、精化。如此,不但能夠發揮文藝評論的專業性,更好地“發揮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而且能夠汲取時代精神,感受文藝新變,吸取人民創造,從而推動文藝評論的創新,鍛鍊出新型的文藝評論人才。

  這裡不僅是討論新媒體、新技術語境中文藝評論的形態問題,在本質上事關文藝評論的生存與發展,因為這最終與文藝評論的生態有關。當我們主張日常生活中的文藝談論與文藝評論有相關性的時候,當我們將許多文藝評價,特別是新媒體時代多樣化的大眾評論看成是文藝評論的有生力量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主張文藝評論的多樣性,是在呼籲文藝評論的良好生態。只有傳統的與現代的、專業的與大眾的、線上的與線下的、即時的與延時的、紙質的與多媒體的等等的共生,才能造就文藝評論的良好生態,共創新時代文藝評論的真正繁榮。(作者汪政,為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