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商羊舞

時間:2013年11月04日 15:1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片來源於網路

    商羊舞,是發源於山東鄄城縣境內北部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流傳于李進士堂鎮、舊城鎮一帶,以李進士堂鎮杏花崗村最為著名。

  關於商羊舞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孔子家語·辯證》: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公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昔兒童有屈起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也。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雨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惟齊有備不敗。

  商羊舞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每逢大旱天,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聚在杏花崗三官廟前,然後從廟裏抬出關二爺前往黃河邊求雨,在樂隊的引導下,商羊鼓舞者就在接送關二爺的路上,邊行邊舞。一般需男女各半12人或18人,鑼鼓手4人,弦樂者2人。道具是每人手執的一副由高密度森材製成一長一短一端並齊聯結一起的“響板”。人們手持“響板”左右搖擺,身結鳥羽,腳挂鈴鐺又蹦又跳,乒乓鐺鐺作響,模倣商羊搖頭晃腦而舞之,邊舞邊唱,整個舞蹈完成需要30分鐘。

  解放後,隨著人們思想變化和社會的發展,這種舞蹈已很少見。現代年輕人價值觀的取向發生了轉變,追求的是時尚娛樂,已沒有欣賞這種舞蹈的熱情,商羊舞已後繼乏人,處於失傳邊緣,現急需採取有力的保護措施,把這種原生態的舞蹈繼續傳承下去。

  商羊舞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民間舞蹈,她和我國舞蹈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很深的淵源,是鄄城人民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寓含期盼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鄄城節日習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已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關注。

  商羊舞植根于鄄城人民群體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歷史之中,也是被廣泛認同的中華民族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舞蹈形象之一。1956年,經過老藝人趙子琳的挖掘整理,商羊舞被搬上了文化舞臺。1990年商羊舞載入《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民間舞蹈篇,2006年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