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擺手舞

時間:2013年10月10日 13:3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土家語叫“舍巴”或“舍巴巴”,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有“東方迪斯可”之稱。擺手舞主要流傳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同治本《來鳳縣誌》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説: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于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

  古代擺手舞主要服務於祭祀、祈禱活動,祭祀對象除八部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等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帶有顯著的祭祀和祖先崇拜痕跡。

  擺手舞其身體動作主要取材于生産勞動、日常生活和戰鬥。有“單擺”、“雙擺”、“迴旋擺”等。在長期發展變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點卻是一致的,即順拐、屈膝、顫動、下沉。

  順拐是擺手舞最主要的特徵,即甩同邊手,它要求手腳配合默契,動作一致,以身體的律動帶動手的甩動,手的擺動幅度一般不超過雙肩,擺動線條流暢、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蓋向下稍稍彎曲一下,上身擺正,腳掌用力,顯得敦實、穩健;顫動是腳部與雙臂略帶小幅度抖動,給人一種有彈性和韌勁的感覺;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時身體有一種向下的感覺,動作沉穩而堅實。這些扭、轉、屈、蹲等動作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緊張、鬆弛交替轉換與協調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擺手舞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較高。

  舞蹈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跳擺手舞也不例外。擺手舞的音樂很有特色。擺手舞進行時,由梯瑪(土語意為巫師),用土家語演唱擺手歌(即舍巴歌) ,舞蹈者和觀眾合唱。土家詩人彭勇行的《竹枝詞》:“擺手堂前艷會多,姑娘聯袂緩行歌。咚咚鼓雜喃喃語,煞尾一聲嗬也嗬。”就是對這種一人領唱眾人和唱場面的描繪。這種唱腔多為喊腔,旋律性不強,但頗有聲勢,能表現強烈的歡樂情緒。

  擺手舞的伴奏樂器比較簡單,以鑼和鼓為主,通過鑼、鼓的節奏來控制舞蹈隊形和動作的變化。不同的舞蹈內容有不同的節奏。表現戰鬥動作時,節奏高亢激越;表現追憶祖先動作時,節奏舒緩而莊重;表現生産勞動時,節奏快慢有致;表現生活時,節奏輕鬆活潑。鑼鼓聲伴隨著眾人發出有節奏的“嗬也嗬”的和唱聲,營造出一種剛勁而穩健、熱烈又莊重的氛圍。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長的歷史階段裏,社會生産發展的縮影和藝術性的表現,它的成長、發展伴隨了土家族這一民族共同體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形成的全過程,是土家族民間文化的綜合載體。擺手舞的價值不是一般的藝術形式所能替代的,它在土家族的社會與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價值。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