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四川清音

時間:2013年10月09日 13:4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後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淵源於明、清時的俗曲,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很盛行,以瀘州、敘府(今宜賓)為中心,遍及城鎮和鄉村,擁有大量的聽眾。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桿調”、“馬頭調”、“疊斷橋”、“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

  音樂唱腔結構分曲牌和板腔兩類。 板腔類又有“漢調”和“反西皮”兩種。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這種方式主要是在茶樓、書館裏的演唱,另外還有沿街賣唱或到旅店客棧賣唱的。

  清代中期以後,四川清音賣唱的藝人很多,出現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景象。清代吳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詞》中寫道:“名都真個極繁華,不僅炊煙廿萬家。四百餘條街整飭,吹彈夜夜亂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這樣一種繁盛的境況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藝人。

  四川清音除有專業藝人外,還有許多業餘愛好者,稱為“玩友”。他們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彈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彈奏水準還相當高。還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組織,他們為推動四川清音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員兼演配角並參與合唱幫腔。

  目前,四川清音最缺少的就是人才,一代比一代差,露臉越來越少,和眾多非遺一樣,四川清音也在時間的洗滌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尷尬。如今,在孕育了清音的巴蜀大地上,拿得出手的清音演員屈指可數,演出次數也越來越少。電視上偶爾還可見清音露臉,但那些韻味與風情,卻早已被淹沒在電腦合成的伴奏帶、花哨的伴舞與服飾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舞臺燈光之中。

  四川已將四川清音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重慶地區的清音是四川清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有共性也有個性,融合起來才能完整。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